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俟幾的意思、俟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俟幾的解釋

亦作“ 俟畿 ”。複姓。《魏書·官氏志》:“ 俟幾氏 ,後改為 幾氏 。”《通志·氏族五》:“ 俟畿氏 ,改為 畿氏 。”參閱 宋 鄧名世 《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二。一說“俟”當作“侯”。參閱 唐 林寶 《元和姓纂》卷二、 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内入諸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俟幾”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一、字義解析

  1. 俟(sì)

    本義為“等待”,《說文解字》釋為“待也”。引申為“期待”“伺機”之意,強調在時間進程中的守候狀态。

  2. 幾(jī)

    此處通“機”,指“時機”“關鍵節點”。《說文解字注》指出“幾”可假借為“機”,如《易·系辭》“知幾其神乎”中“幾”即指事物變化的征兆。

二、複合詞釋義

“俟幾”即“等待時機”或“伺機而動”,蘊含審慎觀察、把握時機的策略性行為。其用法多見于先秦文獻,體現古人對時勢的敏銳判斷。

三、經典用例與權威注解

《詩經·邶風·靜女》有“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之句,雖未直接使用“俟幾”,但“俟”的等待之義與此相關。漢代鄭玄箋注強調“俟”含“待禮而動”的禮制内涵(《毛詩正義》)。

更直接的例證見于《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孔穎達疏解“待聘”“待問”為“俟幾”之具體表現,即君子隱而不顯,待時而出(《禮記注疏》)。

四、引申與語用特征

該詞隱含“不妄動,不躁進”的處世哲學,如《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中“亟失時”的反例即與“俟幾”形成對照。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典故引用,如描述戰略謀劃時稱“俟幾而發”。


來源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俟幾”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複姓來源

  1. 曆史背景
    “俟幾”是北魏時期的複姓,源自鮮卑族漢化改姓政策。《魏書·官氏志》記載:“俟幾氏,後改為幾氏”。另一說法在《通志·氏族五》中稱為“俟畿氏”,後改為畿氏。

  2. 讀音與演變
    拼音為sì jǐ,部分文獻認為“俟”可能為“侯”的誤寫,但主流觀點仍以“俟幾”為準。

二、其他解釋(需謹慎參考)

有資料提到“俟幾”作為成語,意為“等待片刻”,由“俟”(等待)和“幾”(片刻)組成,但此說法多見于網絡詞典,權威文獻中未明确記載。

三、綜合建議

可通過《魏書》《通志》等原始文獻或專業姓氏研究著作獲取更詳細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史那巴漢暴橫殘茶剩飯策驽砺鈍晨餐從兵大都憲惡婦風筌豐佐浮動工資扢溜花唇宦孺疆埸燋心揭箧急荒畿勞既乃蠲邪舉薦老把勢兩半厘金局亂氣買不短渺無人迹泥色牛蛙暖融融嘔鵶偶章潘郎鬓平灑屏阈疲于奔命淺瞀悄聲氣喘喘傾踣瓊樓金阙拳儇羣小蚺蛇膽認得破三不朽十八賢石理侍僮絲條四通八達邃閣同義語退如山移屯丁相肖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