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弟弟對哥哥畢恭畢敬。共,通“ 恭 ”。《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弟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弟共”指弟弟對兄長保持畢恭畢敬的态度。其中“共”為通假字,通“恭”,表示恭敬、謙遜。
出處與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這裡的“五教”是儒家倡導的家庭倫理規範,強調家庭成員間的責任與禮節。
通假現象解析
古漢語中“共”常假借為“恭”,如《史記》等典籍中亦有類似用法。因此“弟共”實為“弟恭”,側重表達弟弟對兄長的尊敬。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讨論中,屬于曆史詞彙範疇。
若需進一步了解《左傳》原文或五教的具體内容,可查閱相關典籍或權威曆史文獻。
《弟共》是一個中國古代漢字詞語,有着兄弟共同的意思。弟指的是兄弟中的弟弟,共則表示共同、一起。這個詞語強調了兄弟之間的合作和互助。
《弟共》的部首是弓(gōng),表示與弓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8。
《弟共》一詞的來源有一種說法是來自古代《周禮》中的記載。周禮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儀禮法律著作,其中有兄弟共事奉養的規定,可能是這一規定引發了這個詞語的形成。
《弟共》的繁體字為「弟共」。
古代使用篆書等多種字體書寫漢字,《弟共》在篆書中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字形,具體如何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1. 兄弟弟共,共創家業。
2. 弟共情深,互相扶持。
弟兄、共事、共同
兄弟同心、攜手合作
背道而馳、各行其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