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绉紗。 唐 王勃 《七夕賦》:“停翠梭兮卷霜縠,引鴛杼兮割冰綃。”
“霜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字義拆分
詞義解釋
“霜縠”合指白色且有細密皺紋的紗,多用于形容質地輕盈、色澤素雅的絲織品。其名稱結合了顔色(霜白)與材質特征(縠紋),常見于古代詩文中的意象描寫。
文學例證
唐代王勃在《七夕賦》中寫道:“停翠梭兮卷霜縠,引鴛杼兮割冰绡”,此處“霜縠”與“冰绡”并列,均借白色絲織品營造清冷唯美的意境。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描述服飾、織物或自然景物的素雅美感,如月光、霧氣等白色輕柔之物。
如需更全面的釋義或古籍用例,中的來源信息。
《霜縠》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冰凍覆蓋的景象。它形容寒冬時期,地面上被霜凍所覆蓋的景象。
《霜縠》這個詞由左右結構組成,左邊部首是雨(雨點),右邊部首是糸(紅絲),它們分别代表着水和線。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霜縠》這個詞的源自于古代漢字。在繁體中使用「霜縠」來表示。繁體字中的「霜」字下方有多餘的雨點标記。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霜」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霜」字形狀更像是幾朵雲朵集結在一起,其上有雨滴圖案表示霜。
1. 霜縠覆蓋了整個大地,樹木上的葉片變成了晶瑩剔透的冰晶。
2. 一夜之間,霜縠使得湖面上結了厚厚的冰層。
3. 晨光下,霜縠閃耀着銀白的光芒,美得令人窒息。
1. 冰霜:冰凍的露水或雨水。
2. 霜凍:霜結成冰,覆蓋在地表的現象。
1. 凍結:液體質量在低溫下凝結成固體。
2. 冰淩:寒冷天氣中,白天受到陽光照射而形成的冰。
溶化:把固體轉化為液體,使溶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