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習俗。小兒周歲時,羅列很多物件,讓其拈取,以為可以試測其将來的性情志趣。俗稱抓周。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育子》:“至來歲得周,名曰‘周晬’。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等子、綵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綫、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晬’。”
“拈周試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習俗,指在嬰兒滿周歲時,通過讓其抓取特定物品來預測其未來志趣或職業方向,俗稱“抓周”。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習俗中,家人會在孩子面前擺放各類象征性物件(如書籍、算盤、工具等),觀察孩子最先抓取的物品,以此推測其未來發展方向。
曆史淵源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育子》記載了南宋時期杭州地區的這一習俗。文中描述周歲宴上會陳列父祖官诰、文房四寶、金銀玩具等物品,稱為“周晬”,後演變為“抓周”。
流程與象征
常見物品包括:
名稱解析
文化意義
這一習俗融合了占卜與慶賀功能,既是對孩子未來的美好期許,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對職業階層的認知。如今在部分地區仍作為趣味性儀式保留,弱化了占卜色彩,更注重親子互動。
注:該習俗在不同地區有“試兒”“抓周”“試周”等别稱,具體物品和解讀方式存在地域差異。
《拈周試晬》是一組漢字,意思為“拈着周王的衣服試探他的心意”。這個表達方式源自古代中國的曆史故事。
拈:手部(扌)+ 念的聲旁(忄)。拆分部首為手部。
周:口部(口)+ 主的聲旁(王)。拆分部首為口部。
試:言的聲旁(言)+ 弟。拆分部首為言的聲旁。
晬:日部(日)+ 追的聲旁(辶)+ 無旁。拆分部首為日部。
《拈周試晬》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邰人拈衣以晬昭王。”意思是邰人拈起昭王的衣服來檢查他的心意。
《拈周試晬》。
在古代寫法中,有可能會采用不同的上下排列順序。例如,“拈”字在古代也有可能寫作“拈”,“晬”字在古代也有可能寫作“晬”。
他拈周試晬,意圖測量他的誠意。
拈取、拈花惹草、試探、晬目
試探、測試、觀察、考察
坦誠、真誠、直率、坦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