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碑陰的意思、碑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碑陰的解釋

碑的背面。亦指碑後面的文字。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 魏太平真君 三年,刻石樹碑,勒宣時事……碑陰題 宣城公 李孝伯 、尚書 盧遐 等從臣姓名,若新鏤焉。” 唐 柳宗元 《亡姊崔氏夫人墓志蓋石文》:“今之制,凡誌于墓者,琢密石,加蓋于其上,用敢附碑陰之義,假茲石而書焉。” 宋 司馬光 《書田谏議碑陰》:“願審思之,脫或可從,請附刻於碑陰之末。” 清 俞樾 《諸子平議·序目》:“《詩》不雲乎?‘無德不醻。’輒仿 漢 人碑陰之例,書其名字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碑陰指石碑的背面,是古代碑刻形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刻有正文的正面(碑陽)相對。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形制與位置

碑陰位于石碑的背面,通常與碑陽(正面)共同構成完整的碑體。在豎立式石碑中,碑陰朝後,常作為補充内容的刻寫區域。例如漢代《張遷碑》的碑陰刻有捐資者姓名及金額,而碑陽則記載墓主生平事迹。

二、内容功能

  1. 題名與紀事

    碑陰多刻寫立碑者、捐資者名錄或事件補充說明。如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陰刻有古叙利亞文題名,記錄了景教教士信息。

  2. 追刻與附記

    後世常利用碑陰空白處增刻内容,如北齊《隴東王感孝頌》碑陰有唐代補刻的遊記。

  3. 書法價值

    部分碑陰文字具有獨特藝術性,如《熹平石經》碑陰的隸書風格與碑陽形成對比,為書法史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三、文化意義

碑陰内容反映了古代社會參與公共事務的群體構成(如門生故吏、地方官吏),是研究古代社會組織、宗教傳播及文化互動的一手材料。例如漢碑陰刻的門生故吏名單,體現了漢代察舉制度下的階層關系。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毛遠明《碑刻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9年.
  3. 趙超《中國古代石刻概論》,文物出版社,1997年.

網絡擴展解釋

“碑陰”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不同文獻來源可具體解釋如下:

一、字面含義

  1. 基本定義
    指石碑的背面部分。古代碑刻通常将主要碑文(如紀念性文字)刻在正面(碑陽),而背面(碑陰)則用于記錄次要信息,如門生故吏姓名、書撰人、石工名字或補充性文字。多見于漢碑及後世碑刻。

  2. 曆史用例
    例如漢代《太尉劉寬碑》的碑陰刻有“右扶風杜陽魏傑”;唐代柳宗元在《亡姊崔氏夫人墓志蓋石文》中提到“附碑陰之義”,即利用碑陰補充内容。


二、引申含義

  1. 比喻意義
    在部分語境中,“碑陰”被引申為“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隱喻處于權力或權勢者的庇護之下。這一用法源自古代石碑陰涼一面的物理特性,後被賦予社會文化内涵。
    注:此比喻義多見于現代詞典解釋,古典文獻中較少直接體現。

三、實際應用與文獻記載

建議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若涉及古代碑刻研究,應以字面含義為主;若為文學比喻,可參考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邊鋪播賦補葺不請之法鳪衣饞眼腦逮赴彫楹丁栎掇石貳轺法元氛霭風輪敷張附中感通高次方程高拱廣延鬼針草骨扇合噪讙咲會食佳手倢伃進道若退舉烽空腹便便連理枝靈凫馬遞莽原酩酊大醉磨折凝質暖地盤虵噴池蓬萊宮恲性批點淺數辱賤沙礫生長激素食器收煞霜節松手松濤條揭脫度頑愁五花大綁五黃無疑鄉戚謝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