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陰的意思、碑陰的詳細解釋
碑陰的解釋
碑的背面。亦指碑後面的文字。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 魏太平真君 三年,刻石樹碑,勒宣時事……碑陰題 宣城公 李孝伯 、尚書 盧遐 等從臣姓名,若新鏤焉。” 唐 柳宗元 《亡姊崔氏夫人墓志蓋石文》:“今之制,凡誌于墓者,琢密石,加蓋于其上,用敢附碑陰之義,假茲石而書焉。” 宋 司馬光 《書田谏議碑陰》:“願審思之,脫或可從,請附刻於碑陰之末。” 清 俞樾 《諸子平議·序目》:“《詩》不雲乎?‘無德不醻。’輒仿 漢 人碑陰之例,書其名字焉。”
詞語分解
- 碑的解釋 碑 ē 刻上文字紀念事業、功勳或作為标記的石頭:石碑。豐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圖畫)。碑拓(?)。碑帖。碑林。裡程碑(a.設于道路旁邊用以記載裡數的标志;b.喻在曆史發展進
- 陰的解釋 陰 (陰) ī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所有物質的兩大對立面諸一,與“陽”相對: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差陽錯。陰盛陽衰。陰虛生熱。 指“月亮”:太陰(月亮)。陰曆。 帶負電的:陰電。陰極。陰離子。
網絡擴展解釋
“碑陰”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不同文獻來源可具體解釋如下:
一、字面含義
-
基本定義
指石碑的背面部分。古代碑刻通常将主要碑文(如紀念性文字)刻在正面(碑陽),而背面(碑陰)則用于記錄次要信息,如門生故吏姓名、書撰人、石工名字或補充性文字。多見于漢碑及後世碑刻。
-
曆史用例
例如漢代《太尉劉寬碑》的碑陰刻有“右扶風杜陽魏傑”;唐代柳宗元在《亡姊崔氏夫人墓志蓋石文》中提到“附碑陰之義”,即利用碑陰補充内容。
二、引申含義
- 比喻意義
在部分語境中,“碑陰”被引申為“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隱喻處于權力或權勢者的庇護之下。這一用法源自古代石碑陰涼一面的物理特性,後被賦予社會文化内涵。
注:此比喻義多見于現代詞典解釋,古典文獻中較少直接體現。
三、實際應用與文獻記載
- 内容特點:碑陰文字通常簡潔,如清代乾隆禦制詩碑的碑陰刻有詩文,與正面形成呼應。
- 文化價值:碑陰信息對考據曆史人物、工藝傳承等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如北魏《水經注》記載碑陰題刻官員姓名。
建議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若涉及古代碑刻研究,應以字面含義為主;若為文學比喻,可參考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碑陰(bēi yī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墓碑的背陰處或者與墓碑有關的遺存。下面是關于該詞的詳細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碑 (石頭,112筆): 石頭偏旁部首、石字底部;
- 陰 (阜部,8筆): 阜字底部。
來源:
"碑陰"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對墓碑的描述。"碑"指墓碑,"陰"指背陰處。當人站在墓碑前時,墓碑的背面就是被陽光所照射不到的陰暗面,因此得名為"碑陰"。
繁體:
在繁體字中,"碑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碑陰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碑"和"陰"的形狀和意義。
例句:
- 墓碑的背面被太陽籠罩,隻有碑陰處能感受到清涼。
- 遊人們紛紛駐足在碑陰下,避開烈日的曝曬。
組詞:
- 碑陰地 (bēi yīn dì): 墓地中的碑陰區域。
- 碑陰草 (bēi yīn cǎo): 生長在墓碑背面陰暗處的植物。
近義詞:
- 碑陰背 (bēi yīn bèi): 碑陰的同義詞,指墓碑的背面。
反義詞:
- 碑陰前 (bēi yīn qián): 碑陰的反義詞,指墓碑的正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