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齊 ,反對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後,他們“義不食 周 粟”,隱于 首陽山 ,采薇蕨而食,及饑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農 、 虞 、 夏 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 首陽山 。”見《史記·伯夷列傳》。後以“採薇”指歸隱。其歌稱《採薇歌》,後人譜為琴曲,稱《採薇操》,亦省稱《採薇》。見《樂府詩集·瑟曲歌辭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樂府解題》。 晉 葛洪 《抱樸子·任命》:“願先生委龍蛇之穴,升利見之塗……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維 《送别》詩:“遂令 東山 客,不得顧採薇。” 宋 王禹偁 《賢人不家食賦》:“當年 漢 殿,猶聞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見採薇之老。”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而今一發窮無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詩·小雅》篇名。《〈詩〉序》:“ 文王 之時,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後遂以“采薇”作調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吳戍橋》詩:“上相歌《采薇》,嚴軍入懸瓠。”
(2).《史記·伯夷列傳》載, 周武王 滅 殷 之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采薇而食之。”後因以“采薇”指歸隱或隱遁生活。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唐 杜甫 《别董颋》詩:“當念著皂帽,采薇青雲端。”《歸潛志》卷十四引 元 劉肅 詩:“二 陸 不可作,故山歸采薇。”
(3).指亡國。 黃人 《<清文彙>序》:“播佳種於龍野,存國粹於滄桑,以塞麥秀,采薇之痛。”
"采薇"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
一、字面釋義與植物特性 "采薇"本義為采摘野生豌豆苗(古稱"薇"),見于《漢語大詞典》"采"字條目,指代早期農耕社會的采集行為。薇菜作為《詩經》時代"五菜"之一,屬豆科野豌豆屬植物,《中國植物志》記載其嫩莖葉可作野菜食用。
二、文學意象與曆史典故
三、文化符號演變 自魏晉起,"采薇"經陶淵明《拟古》詩"饑食首陽薇"的化用,逐漸定型為隱逸精神的文化符號。唐代王績《野望》"長歌懷采薇"即用此典,該意象流變詳見《中國文學意象發展史》。現代《辭海》将其定義為"堅守氣節、歸隱山林的代稱"。
“采薇”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意象,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源自《史記·伯夷列傳》,商朝遺民伯夷、叔齊因反對周武王伐纣,隱居于首陽山,采薇(野豌豆)為食,最終餓死。後世以此比喻堅守氣節、拒絕妥協的隱士精神,如王績《野望》中“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便借用此典表達歸隱情懷。
《采薇》是《詩經》名篇,通過士兵視角描寫戍邊生活的艱辛:
提示: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采薇”的指向。例如,涉及氣節問題時多取典故義;若詩文描寫戰争、思鄉,則多關聯《詩經》原篇。
白龜背道不獲已籌國春華秋實漎萃崔崔淬勉代籍大樂蕩散導路刀籋風急浪高感竦光複官廳螝蛾旱雲黑色金屬和弱滉漾殲奪建築學角化加行竭忠計盡力窮泬寥刊正科場濫劣老糟頭連野論比眉峯敉谧囊載樵蘇失爨欽産熔化上稅省司沈陽故宮施呈熟顆樘突蜪蚅逃突通家統系忘本宛然在目萬萬痿疾危言覈論五倍子吾家麒麟消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