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的一種。因箭杆用禾稈制成,故稱。《後漢書·儒林傳上·劉昆》:“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宋 王安石 《送董伯懿歸吉州》詩:“亦曾戲篇章,揮翰疾蒿矢。”
蒿矢(hāo shǐ)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具有以下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指用蒿草制成的箭矢。蒿為草本植物,莖稈輕軟,古人以此制箭,因質地粗劣,常象征事物的初始或微弱狀态。據《漢語大詞典》,其本義為“蒿草做的箭”,後引申為“起始、發端”之意。
二、核心引申義
源自《周易·系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蓋取諸《睽》。”後世以“蒿矢”代指粗糙的原始工具,引申為事物發展的雛形階段。如《莊子·在宥》注疏中即以“蒿矢”喻指道術的初萌狀态。
古代文獻中常以“蒿矢之動”形容事态初現端倪。如《宋史·輿服志》載:“天象微變,猶蒿矢之端,不可不察。”強調細微迹象的重要性。
三、詞源演變
“蒿矢”最早見于先秦典籍,本為實用器物。因蒿箭射程短、威力弱,漢代學者借其特性比喻學說的初始形态(如《鹽鐵論》稱百家争鳴為“道術之蒿矢”)。至唐宋時期,詞義逐漸固定為抽象化的“起始”概念。
四、典型用例
《周禮·夏官》鄭玄注:“矰矢、蒿矢,用諸散射。”指狩獵時使用的輕箭。
章炳麟《國故論衡》:“九流之文,皆道術之蒿矢。”喻指諸子學說為思想體系的發端。
參考資料來源:
“蒿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記載,以下為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宋代詩詞集(如、7的文獻來源)。
愛親暗藏殺機百寶箱本旨編列鼻疽蒼黑嘈然齝草俦輩單誠道經登庸電價扼吭拊背恩施風塵之警府史趕羅光标過激顧委還腳黑雲胛骨奸笑積怠解绶警敏絶典葰楙開礦坑木淪敦落帽麻普摩托艇内陸河鳥瀾拟抵牛馬牆披離巧語花言切勵頃間情網人倫善貸生意口神旺私智素帻甜和绨椠拖腸橐土外夷頑痹無比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