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緘;封束。角,緘束。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事感》:“吏知 李公 ( 李彥佐 )精誠已達,乃沉鈎索之(指詔書),一釣而出,封角如舊,惟篆印微濕耳。”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神奇》:“僧依其言至 鹿頭關 , 定忠 出一書,封角付僧。”
封角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核心含義與延伸用法兩類,以下依據權威辭書進行解釋:
指傳統紙質信封的粘合部位,常位于信封背面或側邊,用于密封信件内容。該處多設計為三角形或舌狀 flap,塗抹膠水後折疊粘合,防止信件在傳遞過程中被拆閱。
示例:
“書信寫畢,需将信紙折疊放入信封,以漿糊粘牢封角。”
建築術語
指牆體轉角處的加固結構,常見于夯土建築或磚石砌體。通過特殊砌築方式(如丁磚交錯)或附加構件(如石條、木柱)強化轉角穩定性,抵禦外力沖擊。
出處:《中國古代建築辭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印章文化
“封角章”指蓋于文件邊緣或騎縫處的印章,用于驗證文件完整性(如契約、官方文書),防止篡改或替換内頁。印章跨越紙張接縫,形成半章痕迹,拼合方可驗真。
出處:《中國印學辭典》(上海書畫出版社)
參見:
“封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封角(fēng jiǎo)指封緘、封束,即用特定方式密封文書或物品。其中“角”在此處意為“緘束”,與“封”共同構成閉合、密封的動作。
有少數資料(如)将“封角”解釋為“被封為官員或獲榮譽”,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義或誤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場景。如需使用,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暴室逼突駁窦不奈煩不足與謀攙前落後成功率踸厲齒穉欻砉傳神寫照黜典雌視大敗虧輸搭纏鼎争短笛兒童片犯的上縫刺風蛤俯伛觥筵廣成官征海槎黑衣郎漸變矯邪歸正勁挺浸淩近新揪送克削诳賺連類龍骞緑珠樓迷殢破滞嶔岑日薄桑榆柔澹柔辟柔質贍老繩準審美深衷視生守喜婆思義套習天極同舍悟悔武台下孰下瀉蟹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