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簿曆 ”。
亦作“ 簿歷 ”。1.履曆和考績記錄。《新唐書·選舉志下》:“然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歷、言辭俯仰之間。” 宋 戴複古 《黃州竹樓呈謝國正》詩:“切戒吏來呈簿曆,常邀客至共琴碁。”
(2).指來人登記冊。《舊唐書·姚珽傳》:“臣聞銀牓銅樓,宮闈嚴秘,門閤來往,皆有簿曆。”
“簿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履曆與考績記錄
指個人任職經曆及政績考核的書面記載,多用于古代官員的選拔與考核。例如《新唐書·選舉志下》提到官員考校需參考“書判簿歷”,即通過文書和履曆評估能力。
來人登記冊
特指宮廷或官府中記錄人員出入的冊籍。如《舊唐書·姚珽傳》記載:“門閤來往,皆有簿曆”,說明其作為門禁管理工具的功能。
“簿曆”兼具個人履曆與登記冊的雙重含義,是古代行政與考績體系的重要載體。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其指向,如涉及官員考核或門禁管理。更多例證可參考《舊唐書》《新唐書》等史籍原文。
簿曆是一個複合詞,由簿和曆兩個字組成。簿指的是記錄、記事的冊子,曆指的是時間和年代的演變。因此,簿曆的意思是記錄時間和年代的冊子。
簿的拆分部首是⺮,筆畫數為20;曆的拆分部首是廠,筆畫數為5。
簿曆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一書中,原為古代傳統文化遺存。在台灣地區以及一些繁體字使用者中,簿曆被寫作「簿曆」。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簿曆的古代寫法是「簿歷」,也是由簿和曆兩個字組成,隻是字的形狀、結構與現代稍有不同。
1. 他在一本簿曆中查找了幾百年前的曆史資料。
2. 這部簿曆記載了古代書法家的藝術成就。
簿記、簿冊、簿子、曆法、曆年、年曆
日曆、曆書、曆志
撤銷、取消、抹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