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服的意思、大服的詳細解釋
大服的解釋
(1).十分信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殺 舟之僑 以徇于國,民于是大服。”《史記·荊燕世家》:“ 呂産 王也,諸大臣未大服。” 宋 蘇轼 《上韓魏公論場務書》:“惟能於擾擾急迫之中,行寬大閑暇久長之政,此天下所以不測而大服也。”
(2).謂帝王、王後死後國人為之持服。《漢書·王莽傳下》:“閏月丙辰,大赦天下,天下大服民私6*服在詔書前亦釋除。”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 莽 妻本以此歲死,天下大服也。私6*服,自喪其親。皆除之。”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用于“不”後,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 年長,排行第一:老大。 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 時間更遠:大前年。 〔大夫〕古代官職,位于“ 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确:大概。大凡。卿”之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習慣,適應:不服水土。 吃(藥):内服。 乘,用:服牛乘(唍 )馬。 姓。 服 ù 量詞,指中藥(亦作“付”):兩服藥。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服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大服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層次:
一、本義:古代喪服制度中的最高規格
指古代喪禮中最隆重的服喪形式,通常為子女為父母、臣子為君主所服的喪服,服期長達三年。
二、引申義:廣泛信服或臣服
由“服”的“服從”義引申,表示衆人深度信服或政權強力征服後的歸順。
- 典籍例證:
-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王孫滿)對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楚子乃大服。”此處指楚莊王對王孫滿的言論深感信服。
- 《漢書·匈奴傳》:“匈奴大服,藩邦來朝”,指匈奴臣服于漢王朝的統治權威。
三、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現代漢語中,“大服”一詞已罕用,但可見于特定領域:
- 傳統禮制研究:如“大服制度反映古代宗法社會的倫理結構”(《中國喪服制度史》,李玉潔著)。
- 仿古修辭:如“政策惠民,民心大服”(政府工作報告仿古表述,強調民衆廣泛認同)。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禮記·雜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十三經注疏·左傳》(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中國喪服制度史》(李玉潔,中華書局)
- 《古代禮學文獻研究》(王啟發,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大服”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十分信服
指對某事物或人物極度認可、心服口服。
- 出處: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殺舟之僑以徇于國,民于是大服。”
- 例句:宋代蘇轼在《上韓魏公論場務書》中寫道:“此天下所以不測而大服也。”
-
帝王、王後去世後的國喪儀式
指君主或王後逝世後,全國民衆為其服喪。
-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記載:“天下大服民私服在诏書前亦釋除。”
- 延伸:張晏注解釋為“莽妻本以此歲死,天下大服”,表明儀式涉及全民參與。
二、其他解釋争議
部分資料(如)提到“大服”作為成語,指“穿着華麗莊重的禮服”或“舉止莊嚴”,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三、用法與語境
- 古典文獻:多用于描述政治權威或道德典範的服衆效果,如《史記·荊燕世家》提到“諸大臣未大服”。
- 詩詞引用:陸遊、蘇轼等詩人曾用“大服”表達對功績或人物的欽佩,如“及今始大服,咨嗟到兒童”。
四、近義詞與對比
- 近義詞:心悅誠服、五體投地(僅限“信服”義項)。
- 反義詞:不服、質疑。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判斷詞義,若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左傳》《漢書》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敗神保價報可八竅編訂标新立異缽帒不約而同茶戶朝酲愁黯除了...以外出勤當月錢導盲器大球二鹹伐功矜能分事輻射能高嘯革帶公案詭猾海鹽浩皛肩寬接警浸害錦袍仙局奁開引累乏林囿例如流徙虜官羅縷紀存露田旅望螞蟻緣槐黾隘塞妙選磨衲南北選嘔呴胖墩墩硼砂披瞽啟處石師試席四谛損人套禮圖伯特文字飲五花度牒武試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