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庸低劣。 明 唐順之 《與華郎中補庵》:“筆力凡駑,不能發揚盛事以風厲世人,是可愧耳。” 清 侯方域 《與吳駿公書》:“ 域 凡駑不材,年垂四十,無所表現。” 清 侯方域 《蹇千裡傳論》:“ 千裡 凡駑,其先世亦無達人。”
“凡驽”為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詞義演化兩方面解析。從構詞看,“凡”本義指鑄造器物的模具,引申為“普通、平常”,如《說文解字》釋“凡,最括也”;“驽”原指劣等馬,《玉篇·馬部》載“驽,最下馬也”,後喻指才能平庸。二字結合後,“凡驽”指資質平庸、能力低下之人,如《漢書·司馬遷傳》中“若仆大質已虧缺,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即以“驽”自謙才能不足。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含貶義,形容缺乏卓越才能或進取心的狀态。
詞義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2冊第789頁“凡”字條、第12冊第356頁“驽”字條,以及《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相關釋義。
“凡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án nú,意為平庸低劣,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資質、能力普通且缺乏突出之處。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在明清文獻中可見,例如: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自謙或評價他人能力不足的場景,需注意語境的正式性。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白酋抃牛不壞身逋隱采繪村翁大義凜然殿頭官喋喋冬冬鼓二辰惡韻法界番木鼈梵墖封門附塞服義幹燥割斷盥事黑丹诃谑喝月忽睨婚嫁徼守節華鍊石補天流幻立足點媢妬南籥驽馬破盤起蓋氣哼哼祁僮群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掃身非木石時氣樹大招風私志酸削逃學韬曜含光天紀銅簧望古遙集委質握沐無可不可侮玩現代主義仙井笑窩洗腸細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