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地的意思、避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地的解釋

亦作“ 避墬 ”。1.謂遷地以避災禍。《漢書·叙傳上》:“ 始皇 之末, 班壹 避墬於 樓煩 ,緻馬牛羊數千羣。”《漢書·叙傳上》:“﹝ 班彪 ﹞知 隗嚣 終不寤,乃避墬於 河西 。” 顔師古 注:“墬,古地字。”《後漢書·東夷傳·濊》:“ 漢 初大亂, 燕 、 齊 、 趙 人往避地者數萬口。”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六:“初, 粲 與族兄 凱 避地 荊州 ,依 劉表 。” 宋 文天祥 《指南後錄·東海集序》:“自喪亂後,友人挈家避地。” 清 姚椿 《<喬處士遺集>序》:“嘗避地至吾郡,交幾社諸人。”

(2).猶言避世隱居。《後漢書·郅恽傳》:“﹝ 郅惲 ﹞後坐事左轉 芒 長,又免歸,避地教授,著書八篇。” 李賢 注:“避地,謂隱遁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薨淩虛,垂簷帶空。俯眺平林,煙香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矣!” 明 徐枋 《送笻在師遊越》詩:“此行非避地,乘興獨相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避地”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遷居避禍

指因躲避戰亂、災禍或政治迫害而遷移到安全的地方。例如:

二、避世隱居

引申為主動遠離世俗紛争,選擇隱居生活。例如:

補充說明

“避”字本義為“躲開”(如《說文解字》注“避,回也”),與“地”組合後,既可指具體的地理遷移,也可指抽象的精神超脫。需注意:部分古籍中寫作“避墬”,為“避地”的異體形式(見《漢書》顔師古注)。

建議在解讀古文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逃避災禍”還是“主動歸隱”。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地(bì dì)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既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避字由“⺧”(辶)和“去下”(毛)兩個部首組成,并且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避字最初來源于古代漢字,其意思是為了避開或回避一些不利或危險的事物或情況。 繁體寫法: 繁體字“避”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避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時候寫法是“辶+走”。 例句: 1. 他選擇避地,以避免與那個人發生沖突。 2. 在逃亡期間,他一直生活在一個避地的小村莊中。 組詞: 逃避、避免、避難、避風、避暑等。 近義詞: 躲開、回避、遠離。 反義詞: 接近、迎接。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幫到您!如果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