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蠻的意思、逋蠻的詳細解釋
逋蠻的解釋
指逋慢不順的蠻夷。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書》:“今天下雖無事, 河 湟 有黠虜之患, 嶺 徼有逋蠻之虞。”
詞語分解
- 逋的解釋 逋 ū 逃亡:逋逃。逋遷。逋蕩。 拖欠:逋負。逋租。逋債。 拖延:逋留(逗留)。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蠻的解釋 蠻 (蠻) á 粗野,兇惡,不通情理:野蠻。蠻橫(坣 )。蠻不講理。 愣,強悍:一味蠻幹。 中國古代稱南方各族:蠻荒。 方言,相當于“很”:蠻好。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逋蠻”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逃亡的野蠻人,後引申為形容行為粗野、不守規矩的人。該詞最初用于描述因戰亂或災害逃離原住地的部落族群,因其缺乏禮教約束而被視為“野蠻”。
二、字義分解
- 逋(bū):本義為逃亡、拖欠,如“逋逃”指逃亡者。
- 蠻(mán):原指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後擴展為形容粗野、兇悍的行為。
三、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唐代文獻中特指不順從中央政權的邊疆民族。例如皮日休《移元徵君書》提到“嶺徼有逋蠻之虞”,指嶺南地區存在未歸順的蠻族威脅。
四、詞義演變
從具體指代逃亡族群,逐漸發展為對粗魯行為的抽象化批評,體現了古代中原文化對邊緣族群的認知演變。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表達。如需更詳細古籍用例,可參考《全唐文》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逋蠻(bū mán)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人們逃避或違抗法律、規章等的行為。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來分析,逋這個字的部首是辶,它的筆畫數是10;蠻這個字的部首是虍,它的筆畫數是12。逋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由于蠻族的侵犯和抵抗,逋蠻一詞逐漸形成。
逋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改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逋蠻這個詞的字形并沒有變化,保持着較為穩定的形态。
下面是一個使用逋蠻這個詞的例句:
他因為逋蠻罪名被捕入獄。
一些與逋蠻相關的組詞有:逋逃、逋竊、逋亡。
近義詞可以是:躲避、違抗、抗拒。
逋蠻的反義詞可能是:順從、遵守、忠誠。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隨時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