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烏鳢的腸。可入藥。 徐珂 《清稗類鈔·動物·鳢魚》:“其腸舊以入藥,謂之鱧腸。”
(2).草名。亦名蓮子草、旱蓮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鳢腸》﹝集解﹞引 蘇恭 曰:“鱧腸生下濕地,所在坑渠間多有。苗似旋覆。二月、八月採,陰乾。”參見“ 旱蓮 ”。
鳢腸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烏鳢(黑魚)的腸子,可入藥。古代文獻如《清稗類鈔》提到其藥用價值()。
為菊科鳢腸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學名Eclipta prostrata,常見别名包括旱蓮草、墨旱蓮、墨菜等()。
廣泛分布于我國各省及亞熱帶地區,常見于濕潤的田邊、河岸或路旁,喜肥沃疏松土壤()。
部分地區将其作為食材,兼具營養與保健作用()。
提示:現代語境下“鳢腸”多指旱蓮草,若需具體生物學或醫藥應用細節,建議參考《中國植物志》或藥典(來源:)。
《鳢腸》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鳢魚的腸子。鳢魚是淡水魚類的一種,它的腸子細長彎曲,被人們稱為《鳢腸》。
《鳢腸》的拆分部首是「魚」和「腸」。其中,「魚」是鳢腸的主要部首,它表示與水生動物有關的意思;「腸」是表示腸道器官的部首。
《鳢腸》的總筆畫數為20,其中「魚」字部的筆畫數為8,「腸」字部的筆畫數為12。
《鳢腸》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最早出現在《墨子·齊物論》這本書中。在繁體字中,「鳢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鳢腸」的寫法與現在的寫法基本相同。古時候的漢字與現代漢字在形狀和筆畫上有些微差别,但《鳢腸》一詞的基本構造并未改變。
1. 他非常擅長處理鳢腸,每次做菜都能把鳢魚的腸子制作得非常美味。
2. 老師在生物課上向學生們介紹了鳢腸的解剖結構。
與《鳢腸》相關的組詞有:鳢魚、魚腸、魚雜、魚香。
《鳢腸》的近義詞是「魚腸」。
《鳢腸》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