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鳢腸的意思、鳢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鳢腸的解釋

(1).烏鳢的腸。可入藥。 徐珂 《清稗類鈔·動物·鳢魚》:“其腸舊以入藥,謂之鱧腸。”

(2).草名。亦名蓮子草、旱蓮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鳢腸》﹝集解﹞引 蘇恭 曰:“鱧腸生下濕地,所在坑渠間多有。苗似旋覆。二月、八月採,陰乾。”參見“ 旱蓮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鳢腸(lǐ cháng)是菊科鳢腸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的中文正式名稱,其釋義及權威依據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植物名稱

    指菊科鳢腸屬植物(Eclipta prostrata),全草可入藥。《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鳢腸,植物名。菊科。全草入藥。”

    • 别名:墨旱蓮、旱蓮草、金陵草(《本草綱目》),因揉搓莖葉流出墨色汁液得名。
  2. 詞源考據

    “鳢”取自烏鳢(黑魚)的體色特征,“腸”喻指其莖葉斷裂後流出的黑色汁液,如《本草綱目·草部》載:“鳢腸,柔莖斷之有墨汁出,故俗名墨菜。”


二、植物學特征

  1. 形态描述

    • 莖葉:莖直立或匍匐,披糙毛;葉對生,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鋸齒。
    • 花果:頭狀花序頂生,白色舌狀花,結黑色扁橢圓形瘦果(《中國植物志》)。
  2. 生态分布

    常見于濕潤荒地、田邊及溝渠,廣布全國各省區,亞洲熱帶至溫帶均有分布(《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三、傳統藥用價值

  1. 功能記載

    全草性涼、味甘酸,傳統醫學認為其具滋補肝腎、涼血止血 功效,用于須發早白、外傷出血等症(《中華本草》)。

  2. 古籍溯源

    唐代《新修本草》首載其藥效,明代《本草綱目》詳述:“烏須發,益腎陰。”


四、文化意象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3. 《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
  4.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科學出版社)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鳢腸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動物性含義

指烏鳢(黑魚)的腸子,可入藥。古代文獻如《清稗類鈔》提到其藥用價值()。

二、植物性含義(主要現代用法)

為菊科鳢腸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學名Eclipta prostrata,常見别名包括旱蓮草、墨旱蓮、墨菜等()。

1. 形态特征

2. 分布與習性

廣泛分布于我國各省及亞熱帶地區,常見于濕潤的田邊、河岸或路旁,喜肥沃疏松土壤()。

3. 藥用價值

4. 其他用途

部分地區将其作為食材,兼具營養與保健作用()。


提示:現代語境下“鳢腸”多指旱蓮草,若需具體生物學或醫藥應用細節,建議參考《中國植物志》或藥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公山部校拆東牆,補西牆潮汐能城陵矶出家人從來誕辰點翠都居二業改造幹役供須觀讀慣力貴珍合而為一橫奔橫眉怒視曷若黃蘗胡嘈蝴蝶效應隳節敗名回念近似雞皮渴塵裡藏曆齒力勤吏員倫貫綸至魯陽揮日铓鑼煤矸石莫愁年限籤帥奇宕清曜敺攘如來若幹舌戰群儒食腸食齧首尾兩端庶政思眷徒言萬國韋柳文官果紊緖無棄材向房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