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乾隆 、 嘉慶 兩朝的合稱。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八:“詩衰於 宋 ,詞衰於 元 。然自 乾 嘉 以還,追蹤 正始 者,時復有人。”《孽海花》第三五回:“那也是承了 乾 嘉 極盛之後,不得不另辟蹊徑,一唱百和,自然的成了一時風氣了。”
“乾嘉”是漢語中對清代乾隆(1736-1795)、嘉慶(1796-1820)兩朝曆史時期的合稱。這一名稱源于帝王年號,既指代時間範圍,也涵蓋該時期的政治、學術特征。以下從詞義、曆史内涵及文化影響三方面展開:
詞義溯源
“乾”取自《周易·乾卦》“乾,元亨利貞”,象征天行剛健;“嘉”源于《尚書·大禹谟》“嘉言罔攸伏”,意為善美。兩字組合成複合詞,最早見于清代官方文獻《清實錄》,用以指代兩朝政權交替的連續性。
曆史内涵
乾嘉時期以考據學興盛著稱,形成“乾嘉學派”。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該學派主張“實事求是,無征不信”,注重文字訓诂與古籍考訂,代表學者如戴震、段玉裁等,其研究方法被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評價為“中國文藝複興前奏”。
文化影響
此階段編纂的《四庫全書》收錄典籍3461種,成為中華文化集大成之作。語言學家王念孫《廣雅疏證》等著作,系統運用“因聲求義”訓诂原則,奠定漢語音韻學研究基礎,《漢語大詞典》将其方法論列為傳統語言學典範。
注:以上内容綜合《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清代學術源流》(中華書局)等權威文獻,核心史實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核查原始史料。
“乾嘉”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曆史時期的合稱
指清朝乾隆(1736-1795)、嘉慶(1796-1820)兩朝,合稱“乾嘉時期”。這一階段是清代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學術文化領域尤為突出,形成了以考據學為核心的“乾嘉學派”。學者們注重對古代典籍的整理與考據,代表人物如惠棟、戴震等,推動了經學、史學、文字學的系統研究。
姓名學中的寓意
作為人名組合,“乾”取自八卦之一,象征天、陽剛、進取;“嘉”寓意美好、吉祥。兩字結合多用于男性名字,寄托積極向上、品德高尚的期許。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曆史研究中多指第一層含義。
白影珠鼻疔不懲徹頭徹尾熾肆膽小管炎膽戰心慌等數鳭鹩度制二十四治方操反種非關馮翊閣僚挂角涵咀涸轍魚鶴嘴缾畫日回斜渾純簡峻堅嚴記功忘失靜寂紀羣交雞彜絶嶮賫奉賫捧廉法連一連二伶優龍山文化落鎖縷續門生故舊抹跄嬭食内含逄逄切盼請調确乎不拔三班上臣慎密沈生舍戍實際工資四面出擊文砌五胡無氣分無行止賢書縣邑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