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制止。《詩·小雅·節南山》:“不懲其心,覆怨其正。” 毛 傳:“女不懲止女之邪心而反怨憎其正。”
(2).不戒懼;不警戒。《楚辭·九歌·國殇》:“帶長劍兮挾 秦 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朱熹 集注:“懲,創艾也。雖死而心不悔也。”《韓非子·難二》:“夫賞無功則6*民偷幸而望於上,不誅過則6*民不懲而易為非,此亂之本也。”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蓋譏 汲黯 之白首於主爵,而不懲 張湯 牛車之禍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懲漢語 快速查詢。
“不懲”的漢語詞典釋義
“不懲”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根據權威辭書及文獻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解釋方向:
“不止息;不停止”
在《詩經·鄭風·溱洧》中,“維士與女,伊其将谑,贈之以勺藥。不懲其心,亂是用餤”一句,此處“不懲”可理解為“不收斂、不止息”,描述情感或行為的持續狀态(來源:《漢語大詞典》)。
“不警戒;不引以為戒”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不懲其咎”,意指不因過錯而自我警示,強調缺乏反省意識(來源:《辭源》)。
“不責罰;不懲戒”
在部分古注中,“懲”通“懲處”,如《漢書·刑法志》“刑而不懲,則奸不止”,此處否定用法指未施加懲罰(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
詞義演變與争議
部分學者認為,“不懲”在早期文獻中或與“逞”通假,表“不滿足”義,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懲”字的考釋(來源:《說文解字注》)。
用法示例
(注:以上解析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王力古漢語字典》等權威辭書,釋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
“不懲”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具體闡釋。以下為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不制止
指對某種行為或現象不加以阻止或約束。例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中“不懲其心,覆怨其正”,意為不制止自身的邪心,反而怨恨正直的人。
不戒懼;不警戒
強調缺乏警惕或畏懼之心。《楚辭·九歌·國殇》中“首身離兮心不懲”,描述戰士即使身首分離仍不後悔,體現無所畏懼的精神。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較少單獨使用,但在仿古表達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見,例如警示性語句或曆史題材文本。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古籍注釋。
摌馬車士船到碼頭車到站到位大信饾版都綱鬥趣奪路惡狠兒畜販賣蜂粉紛劇覆帱附塞官位官勇佹辯憾怨嗥啕狐騷臭尖溜溜诘谯靜甯舊屯具戒炕暴看清空額跨步髡笞纍牛盧扁甯哥排檔速率攀例噴發平看潑冷水棄法情習其它趨履聖駕設懸衰黃水地碩臣思言送書雁隋珠和璧外放微道霧帳象王賢媛小郎君洗改席帽離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