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謂百戲藝人以色粉塗面。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有一擊小銅鑼,引百餘人,或巾裹,或雙髻,各着雜色半臂,圍肚看帶,以黃白6*粉塗其面,謂之‘抹蹌’。”《文物》1959年第10期:“其傅粉墨,則名為‘抹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抹跄漢語 快速查詢。
“抹跄”是宋代戲曲、百戲表演中的一種化妝術語,指藝人用黃白等色粉塗面以塑造角色形象。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該詞源自宋代文獻《東京夢華錄》,描述百戲藝人(如雜技、歌舞表演者)在臉上塗抹黃白粉的化妝行為,用于區分角色或增強表演效果。例如,表演者或裹頭巾、梳雙髻,身着彩色服飾,通過面部塗粉形成視覺标識。
讀音與異稱
拼音為mǒ qiāng(部分文獻注音為“mǒ qiàng”,但權威資料以“qiāng”為主流)。另有異體寫法“抹搶”“抹鎗”,三者含義相同,均為同一術語的不同書寫形式。
曆史背景
宋代百戲興盛,此類化妝手法常見于民間節慶或宮廷表演中,用于烘托熱鬧氛圍。塗面不僅是一種裝扮,也體現了當時戲曲藝術的程式化特征。
擴展補充:類似化妝手法在後世戲曲中演變為臉譜,但“抹跄”更側重臨時性的塗抹,而非固定圖案,反映了早期戲劇的樸素風格。
《抹跄》指的是行走時摔倒或者跌倒,喻指在行動或者實施某種計劃時失敗或受挫。
《抹跄》的部首是手部部首「扌」和足部部首「足」。
《抹跄》共有11畫,其中「抹」部分7畫,「跄」部分4畫。
《抹跄》是由《抹》和《跄》兩個字組成,其中《抹》是「抹攝」的「抹」,意為擦拭、消除;《跄》是「蹌蹌跄跄」的「跄」,意為踉跄、蹒跚。兩個字組合起來,表示行走時擦拭、清除險阻,但卻因為走動不穩而踉跄跌倒。
《抹跄》的繁體字為「抹蹡」。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抹跄》可以寫作「抹跖」,也可寫作「抹蹌」。
1. 他踉跄着走進了教室,摔倒在地。
2. 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因為一次失敗而氣餒抹跄。
抹滅、抹布、摔倒、跌倒
摔倒、跌落、失足、蹒跚
穩步、行雲流水、步履輕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