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晚于仰韶文化。1928年首次發現于 山東 章丘 龍山鎮 城子崖 ,因而得名。龍山文化分布廣,西起 陝西 ,東至海濱,北達 遼東半島 ,南到 江蘇 ,包括以 黃河 中下遊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龍山文化屬于父系氏族公社階段。遺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故又稱黑陶文化。參閱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
龍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銅石并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存,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說明:
1. 定義與發現 龍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得名,距今約4600-4000年(公元前2600-1900年),屬于父系氏族社會階段。其範圍覆蓋黃河中下遊的山東、河南、陝西、山西等地,并延伸至遼東半島和江蘇部分地區。
2. 文化特征
3. 社會與經濟
4. 分布與意義 分為山東龍山文化(典型代表)和河南龍山文化等區域類型。作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延續,龍山文化标志着中華文明從氏族社會向早期國家形态過渡,為夏商文明奠定基礎。
注:若需了解更詳細考古成果,可查閱章丘城子崖遺址或山西陶寺遺址相關研究資料。
龍山文化是指距今約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華北地區發展起來的一種古代文化。由于最早發現的文化遺存位于河北省平山縣龍山村,因此得名為龍山文化。
按照《康熙字典》的拆分部首,龍山可以拆分為“龍”和“山”兩個部首。其中,“龍”的部首是“龍”字自身,它的筆畫數為16畫;“山”的部首是“山”字自身,它的筆畫數為3畫。
龍山文化的來源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學者認為該文化可能是黃河中下遊地區遼闊平原上不同地區的村落文化的總稱。它代表了華北平原地區獨有的文化形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龍山文化的繁體字為「龍山文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龍山文化在古代文字中的寫法為「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的發現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古代華北地區的認識。
龍山文化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研究」、「龍山文化藝術品」等。
龍山文化的近義詞可以是「北方新石器時代文化」。
龍山文化的反義詞可以是「南方新石器時代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