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工人所得的貨币工資實際上能購買多少消費品、開銷多少服務費做标準來衡量的工資。與名義工資相對。
實際工資是衡量勞動者實際生活水平的重要經濟指标,其詳細解釋如下:
實際工資指勞動者獲得的貨币工資所能實際購買到的消費品和勞務數量,反映真實購買力水平。與名義工資(即賬面貨币金額)形成對比,它考慮了物價波動對購買力的影響。例如,若名義工資不變但物價上漲,實際工資會下降。
實際工資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 text{實際工資} = frac{text{名義工資}}{text{消費者物價指數(價格指數)}} $$ 該公式表明,實際工資與物價指數呈反比關系。例如,若某月名義工資為8000元,當月CPI為102,則實際工資約為7843元(8000 ÷ 1.02)。
我國曾通過穩定物價、發放補貼等方式保障實際工資(如1978年物價調整時期)。企業制定薪酬時,需參考CPI等數據評估員工實際收入水平。
提示:可通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數據,自行計算實際工資變化趨勢。
《實際工資》是一個詞彙,用于描述人們真實獲得的工資收入。
《實際工資》可以拆分成“宀”、“斤”和“筆畫6”。其中,“宀”是字的上部分,表示房屋的意思;“斤”是字的中間部分,表示量詞;字的上下結構表示将物品放入房屋的情況。這裡的“實際”是形容詞,表示真實的、實際的意思。
《實際工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古代人們認為房屋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而工資是人們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将“實際”與“工資”結合在一起,用來描述人們真實獲得的工資收入。
《實際工資》的繁體字為「實際工資」。
古代漢字寫作為「實際工資」。
1. 員工對于公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他們應該獲得相應的實際工資。
2. 雖然公司宣稱提高工資,但是實際工資沒有變化。
相關的詞語有:實際收入、實際費用、實際物價等。
與《實際工資》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真實工資、實際收入。
與《實際工資》意思相反的詞彙有:名義工資、虛拟工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