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餓死。《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四》:“時 河南 、 河北 大飢,殍殕甚衆。”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凡蒞方鎮,不理獄訟,在 鳳翔 洎 西川 繫囚畢政,無輕無重,任其殍殕。”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自是 吳 人閉壁踰年,殍殕者甚衆。”
“殍殕”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屬于常用詞彙,且可能為生僻組合或書寫誤差。以下是對兩個單字的詳細解釋,供參考:
殍(piǎo)
本義指餓死的人,常見于“餓殍”一詞,形容因饑荒而倒斃的屍體。例如:“餓殍遍野”即描述災荒時遍地餓死者的慘狀。該字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非正常死亡的狀态。
殕(fǒu)
含義有二:
組合分析:
若将兩字連用,“殍殕”可能指“因饑餓導緻死亡并腐敗的屍體”,但需注意:
若為研究古籍或方言中的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考證。
殍殕(piao dia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左邊的部首是“殳”,右邊的部首是“殳”。它的總體中描繪了兩個人用殳去送死的樣子,形成了這個字的含義。
首先,我們來看下面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殳
筆畫:8
根據部首,可以推斷這個字的基本含義與死亡、滅亡相關。
據史書記載,殍殕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用來描述“殘酷的戰争,大規模的屠殺”。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慘絕人寰的景象”或者“大規模的殘殺”。
在繁體字中,殍殕的寫法并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殍殕也有一些變體形式,例如在金文中,它們的形狀可能會有所調整,但整體結構和含義并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殍殕的例句:
1. 戰亂使整個城市變成了殍殕的地獄。
2. 曆經了數百年的戰争,這片土地上的村莊成了一片殍殕之地。
以下是一些由殍殕組成的詞語:
1. 殍殕之災
2. 殍殕景象
與殍殕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慘烈
2. 悲慘
3. 慘絕人寰
與殍殕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平安
2. 安甯
3. 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