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則誦的意思、耳聞則誦的詳細解釋
耳聞則誦的解釋
聽過就能背出來。形容記憶力強。
詞語分解
- 耳聞的解釋 耳朵所聽到的;親耳聞聽他的一些事我早有耳聞詳細解釋聽說,聽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鬼非目睹,語非耳聞,恍惚杳冥,茫無實據。” 朱自清 《執政府 * 記》:“我隻說我當場眼
- 誦的解釋 誦 (誦) ò 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念:誦讀。背誦。誦詩。 稱述,述說:“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 詩歌:作誦(作詩)。 怨謗。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耳聞則誦”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釋義
指聽過就能背誦出來,形容記憶力極強。
出處與背景
出自《晉書·苻融載記》,原文記載前秦官員苻融聰慧過人,擅長談玄論道,且“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将他與東漢才子王粲相提并論。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褒義語境。
- 結構類型:連動式成語,強調“聽”與“誦”的連貫動作。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突出記憶力優勢。
近義詞
- 過目成誦:看過一遍就能背誦,與“耳聞則誦”均強調記憶力超群,但側重視覺記憶。
例句
- 古籍記載:“融聰辯明慧……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晉書》)
- 現代用例:“我希望有耳聞則誦的本事,學習效率會更高。”
擴展說明
該成語常用于形容天賦異禀的記憶力,但實際應用中需注意語境,避免誇張。若需進一步了解苻融生平或《晉書》相關内容,可查閱權威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耳聞則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聽到了就能背誦。它由四個字組成,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字是“耳”(部首: 耳,筆畫: 6),意思是耳朵,表示聽覺。第二個字是“聞”(部首: 門,筆畫: 9),意思是聽到或知道,表示信息傳達。第三個字是“則”(部首: 肉,筆畫: 8),意思是就是或便是,表示說明前面的内容就是如此。第四個字是“誦”(部首: 讠,筆畫: 7),意思是背誦或朗讀,表示将所聽到的内容記下來或複述出來。
《耳聞則誦》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閱讀文化。古時候,人們缺乏文字記錄的便利,于是以口頭交流為主要方式。為了方便記憶和傳承知識,人們傾聽着别人的講述,并努力背誦和複述。因此,耳聞的内容往往能夠被人們牢記并誦讀出來。
《耳聞則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耳聞則誦》。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耳聞則誦》中的字為例,它們的古代寫法為“耳”,“聞”,“則”,“誦”。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耳聞則能誦讀古代經典。”
與《耳聞則誦》相近的成語包括“見聞廣博”、“耳濡目染”等,它們都強調了通過聽到的内容以增長知識或修養。
相反的成語為“耳背之言”,它表示對别人的話不予理睬或不願聽從。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