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悔悟戒懼。 唐 吳少微 《唐北京崇福寺銅鐘銘序》:“於是旭旦之音達而人用悛惕,伐 虞泉 而人悲衰老。”
“悛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uān tì,其核心含義為自我反省過錯并保持警惕,避免重犯。以下是詳細解析:
指通過深刻反省自身過失,産生悔改之心,并時刻保持警覺,防止再次犯錯。例如:“他經曆挫折後悛惕自省,終成一番事業。”
多用于描述個人品德修養或道德勸誡,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如古文、議論文中強調自我修正與成長的主題。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省克己”的修身觀念,與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一脈相承。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用例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悛惕(quān t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部首為心和意,總共有12個筆畫。它的本義是指認識到錯誤并且産生自愧、懊悔之情,有悔過、忏悔的意思。悛惕作為一個形容詞,描述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過錯,從而感到自責和懊悔。
悛惕是漢字的一個古代用法,最早出現在《史記·平定叛亂傳》中,形容了一個國君害怕自己犯錯而産生内疚的心情。在現代漢語中,悛惕也常用來形容個人、團隊或者社會群體因為某個錯誤而忏悔、懊悔和反省。
悛惕的繁體寫法是「懸惕」。
在古時候,悛惕的字形有一些變化。其中悛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是「㞗」,惕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是「主心象曰惕也」。
1. 他犯了錯誤後,立刻悛惕起來,表示願意承擔後果。
2. 面對自己的過錯,她感到非常悛惕,決心改正自己的行為。
1. 悔悛:深感自己的過錯并決心改正。
2. 忏悔: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懊悔,并表示内心的忏悔和自責。
3. 悔過: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并表示願意悔過改正。
1. 懊悔:對自己的錯誤感到後悔和自責。
2. 自責:對自己的過錯或錯誤行為感到内疚和責備自己。
原諒:對他人的過錯或錯誤行為表示寬恕和不再追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