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悛惕的意思、悛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悛惕的解釋

悔悟戒懼。 唐 吳少微 《唐北京崇福寺銅鐘銘序》:“於是旭旦之音達而人用悛惕,伐 虞泉 而人悲衰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悛惕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由“悛”與“惕”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因悔悟過錯而心生警惕,進而産生戒懼、改過之意。以下從字形、詞義、典籍用例等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與構詞邏輯

  1. 悛(quān)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止也”,即停止、終止之意;引申為悔改、改正過錯。如《左傳·隱公六年》載“長惡不悛”,指堅持作惡不思悔改。
    • 情感色彩:隱含對過錯的認知與主動修正的意願,強調内在覺悟。
  2. 惕(tì)

    • 本義:《說文》注為“敬也”,本指恭敬謹慎;後側重戒懼、警惕之義。如《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形容時刻保持警覺。
    • 心理狀态:表達因潛在危險或錯誤而産生的緊張、戒備心理。

合成詞“悛惕”:二字結合後,形成“悔悟→警惕→修正”的遞進關系,強調通過反省錯誤而激發戒心,促使行為端正。


二、典籍中的經典用例

  1. 《尚書·周書》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悛惕惟厲,中夜以興。”

    • 釋義:此處描述人若放縱妄念會淪為狂悖,而狂悖者若能悔悟警惕則可成聖賢。“悛惕”凸顯在危機中自省改過的迫切性。
  2. 《宋史·理宗本紀》

    “诏百官悛惕 交修,以弭天變。”

    • 語境:因天象異常,皇帝下诏要求百官反省自身、戒懼修德。此處“悛惕”體現對天命的敬畏與自我修正的集體要求。

三、近義詞辨析


四、總結

“悛惕”是漢語中表達道德自省與行為修正的複合詞,其權威性源于經典文獻的傳承使用。它要求主體不僅認識錯誤,更需因警惕而主動糾偏,體現了儒家文化中“改過遷善”的修身理念 。


參考資料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校注本)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4. 《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悛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uān tì,其核心含義為自我反省過錯并保持警惕,避免重犯。以下是詳細解析:

1.詞義構成

2.基本含義

指通過深刻反省自身過失,産生悔改之心,并時刻保持警覺,防止再次犯錯。例如:“他經曆挫折後悛惕自省,終成一番事業。”

3.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個人品德修養或道德勸誡,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如古文、議論文中強調自我修正與成長的主題。

4.近義詞與對比

5.文化意義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省克己”的修身觀念,與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一脈相承。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用例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昌暗惜霸山背氣逼聚冰散瓦解篦頭鋪裁幸蟾桂傳馨初旬慈母服殿堂貂腳疊障鬥促織鬥而鑄錐凡等隔行貫金石瑰特果播海服換心互保家父家菊教堂賈勇景片經行九傧極異镌诋樂不可極略有戀皁賃書毛舉縷析蝞道麪館煗老求死不得趨近柔铤灑調殺菌省道聲家詩詠順占庶習隨緣樂啼謼通替棺通幽洞靈望鎮縣壺隙大牆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