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興,一直振興。《左傳·昭公十一年》:“且譬之如天,其有五材而将用之,力盡而敝之,是以無拯,不可沒振。” 楊伯峻 注:“《小爾雅·廣言》:‘沒,終也。’振猶興也。猶雲不可終興。”
關于“沒振”的含義,綜合不同來源可得出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使用:
基本釋義
指“不可終興”,即最終無法振興或持續興旺。該詞出自《左傳·昭公十一年》:“是以無拯,不可沒振。”楊伯峻注:“《小爾雅·廣言》:‘沒,終也。’振猶興也。猶雲不可終興。”
使用背景
多用于描述國家、事業等宏觀層面的衰敗,強調長期無法恢複興盛的狀态。
基本釋義
形容個人“失去鬥志或信心”,缺乏行動動力。例如:遭遇挫折後陷入消沉,可描述為“沒振”。
使用場景
常見于描述學習、工作或生活中的心理狀态,如:“項目失敗後,他整個人都沒振了。”
《沒振》是一個普通話詞彙,含義指某人或某事沒有振奮起來、沒有興趣或動力。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精力不集中、動力不足的狀态。
《沒振》的拆分部首是“玉”和“手”,擁有11個筆畫。
《沒振》這個詞是近年來在社交媒體和網上流行起來的網絡用語,用于表達對一個人狀态消極、無精打采的形容。
繁體字中的《沒振》為「沒振」。
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具體的字形來表達《沒振》這個含義。這是因為這個詞是近代網絡用語,而古代中文詞彙中沒有對應的表達。
1. 因為昨晚沒有好好休息,我今天早上感覺很沒振。
2. 這部電影真的很有趣,看完後我感覺精神振奮,一點也沒振。
3. 這個項目完成進度很慢,我們得想辦法讓團隊沒振起來。
1. 振奮:形容某人或某事精力充沛、有興趣或動力。
2. 振作:形容某人或某事恢複精神、振奮起來。
3. 振興:表示某個地區或某個領域經濟或事業上出現複蘇、進步。
1. 平淡:形容某人或某事缺乏興趣、過于平凡。
2. 疲倦:形容某人或某事身心疲憊、無法精神振奮。
3. 懈怠:形容某人或某事怠工、對工作缺乏積極性。
1. 振奮:形容某人或某事精力充沛、有興趣或動力。
2. 興緻勃勃:形容某人或某事充滿熱情、極度有興趣。
3. 激勵:表示某人或某事通過激勵能夠産生積極的效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