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司地的意思、司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司地的解釋

掌管有關土地人民的事務。《國語·楚語下》:“ 顓頊 受之,乃命南正 重 司天以屬神,命火正 黎 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絶地天通。” 韋昭 注:“司,主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我大 周 之創業也,南正司天,北正司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司地是古漢語詞彙,指掌管土地或治理疆域的職責,多用于曆史文獻中描述官職職能或國家治理範疇。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司”意為掌管、主管(《漢語大詞典》),“地”指土地、疆域。合稱“司地”即執掌土地事務、管理領土的職能,常見于古代官職描述或政令文書。例如《周禮》中“司徒”一職便含“司地”之責,負責土地劃分、戶籍管理等。

二、單字解析與構詞邏輯

  1. 司:

    動詞,表“主持、統轄”,如《尚書·周官》載:“司,主也。”引申為職務分工,如“有司”(主管某事的官吏)。

  2. 地:

    名詞,指疆土、領域,《說文解字》釋為“萬物所陳列也”,強調其作為治理對象的物質屬性。

    二字組合凸顯權力對土地的支配關系,屬動賓結構複合詞。

三、典籍用例與曆史語境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土正曰後土……後土為社。”東漢鄭玄注:“後土,社也,黎為祝融,句龍為後土,皆居火司地。”此處“司地”指火正(官職)兼掌土地神祭祀之責,反映先秦職官體系中土地管理的宗教與行政雙重屬性。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司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掌管與土地、人民相關的事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司地”中的“司”指主管、掌管,“地”則涵蓋土地及民生事務。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官職或職責,強調對土地資源、戶籍賦稅等行政事務的管理。

2.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國語·楚語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3.相關人物與職能

4.文化意義

“司地”體現了古代中國“天人分職”的政治理念,将神權與民權分離,推動社會治理的專業化。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國語》、北周文獻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幡勃發倉奴層濤常年齒垽舂汲崇年雠賤稠人廣衆媰孀貸負丹鷄倒熟話鍛模敦圉二稚房卡泛供芳樽風波平地脯脡幹浴關牡谷籍豪賢恒量乎哉誡述錦步障臼頭深目蹻蹠坎轲鲙刀狼豪醪酒了場糧塗六姻縻绠民圂泥婆羅親推窮悴耆叟蕲竹瑞士人參參少揚時韻説起晚漏物力下綱鄉紳相生相克翔師象衣小才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