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的一種暑月之服。 唐 劉存 《續事始》:“《實録》曰:披衫為制,蓋從褕翟而來,但取其紅紫一色,而無花綵,長與身齊,大袖,下其領,即暑月之服。”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詞:“柳色披衫金縷鳳,纖手輕拈紅豆弄。”
“披衫”是一個古代服飾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古人在暑月(夏季)穿着的輕薄外衣。據唐代劉存《續事始》記載,其形制為:長及全身、大袖、低領,采用紅紫色單一色調,無花紋裝飾,屬于夏季清涼服飾。
二、曆史溯源 該服飾形制源于古代貴族禮服“褕翟”(一種繪有雉雞圖案的禮服),但簡化了紋樣與色彩,更注重實用性。五代和凝《天仙子》詞中“柳色披衫金縷鳳”的描寫,印證了其作為日常服飾的文化存在。
三、相關延伸 “披”字本義為覆蓋肩背的動作(如披衣),後引申為穿戴服飾的行為。需注意,“披衫”在部分語境中可能被誤用為比喻親密關系的成語,但根據權威文獻考證,其核心含義仍指向具體服飾類别。
參考建議:若需了解其他引申義或文學化用法,建議結合具體古籍語境分析。
《披衫》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穿在外面的衣服,即覆蓋在上衣外面的衣物。
《披衫》的拆分部首是衤(衣服部首),由3個筆畫組成。
《披衫》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描述的是古人在晨昏之間或寒冷時候,披在身上保暖的衣物。隨着時代的演變,衣着習慣也逐漸改變,但詞語《披衫》一直沿用至今。
《披衫》的繁體字為「披衫」。
在古代漢字中,《披衫》一詞的寫法與現代相似,也是「披衫」。
1. 他起身從床上披衫,走到窗前眺望着外面的風景。
2. 她毫不猶豫地披上一件披衫,迎着寒風走出了房間。
3.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披衫是保持身體溫暖的重要保護層。
1. 古代的宮廷服飾中有一種叫做「龍袍」的披衫。
2. 冰天雪地中,他穿戴整齊,披着厚厚的棉衣。
3. 悠悠歲月,她依然鐘愛那件古董披衫。
1. 披風:和披衫類似,指覆蓋在上衣外面的衣物。
2. 鬥篷:也是一種披在身上的外衣,常用于防寒或保護。
3. 外套:與披衫相似,泛指外面穿的衣物,保暖或搭配裝飾用。
1. 内衣:與披衫相反,指貼身穿在内部的衣物。
2. 上衣:指貼身穿在内衣外面的衣物,相對于披衫而言。
3. 冬裝:指專用于防寒的衣物,可以包括披衫在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