稾稅的意思、稾稅的詳細解釋
稾稅的解釋
稻草稅。《漢書·貢禹傳》:“已奉穀租,又出稾稅。”
詞語分解
- 稾的解釋 稾 ǎ 同“稿”。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稅的解釋 稅 ì 國家向企業或集體、個人征收的貨币或實物:稅收。稅額。稅款。稅率。稅法。稅制。稅務。 姓。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稾稅”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稅收形式,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稾稅(拼音:gǎo shuì)指對稻草或禾稈征收的稅,屬于農業附加稅的一種,主要存在于秦漢時期。其名稱中的“稾”通“稿”,意為禾稈。
2.曆史背景與征收方式
- 秦漢時期的刍稿制度:稾稅與“刍稅”(飼草稅)并稱“刍稿”,按田畝數量強制征收。例如,秦代《田律》規定每頃田地需繳納刍(飼草)三石、稿(禾稈)二石,無論土地是否開墾。
- 漢代延續:漢代繼承了這一制度,《漢書·貢禹傳》記載“已奉穀租,又出稾稅”,說明農民在繳納谷物稅後還需承擔稾稅。
3.用途與特點
- 稾稅征收的實物(稻草、禾稈)可能用于官府的馬匹飼養、建築材料或燃料等。
- 具有強制性和無償性,屬于早期農業社會以實物為主的稅種。
4.現代視角
現代稅收以貨币為主,而稾稅反映了古代自然經濟下的稅收特點。當前稅法中已無此類稅種,但可通過其理解古代稅制的演變。
注意:以上信息綜合自網絡資料,部分來源權威性較低,如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漢書》《秦律》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曆史研究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稾稅》這個詞是指對應納稅人個體或企業所得利潤的征收和管理的行為。下面是對該詞的詳細解析以及相關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稾稅》這個詞的部首是禾,并且它的筆畫數為13。
來源:《稾稅》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其中的稾字主要用于指代對莊稼的收獲和管理,後來演變為指代對應納稅人所得利潤的征收和管理。
繁體:《稾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穀稅。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稾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常用的古代寫法是稾部在左邊,而隹部在右邊。
例句:他按時繳納了應付的稾稅。
組詞:稾計、稅務、納稅、稅款等詞可與稾稅組成相關的詞語。
近義詞:稅收、征稅等詞與稾稅意義相近。
反義詞:免稅、豁免等詞與稾稅意義相反。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