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印绶的箱子。《後漢書·方術傳下·許曼》:“ 隴西 太守 馮緄 始拜郡,開綬笥,有兩赤蛇分南北走。”
绶笥是古代中國官制中的禮儀器具,由“绶”和“笥”兩部分構成。绶指官員系印的絲帶,象征身份等級;笥為竹制容器,用于盛放绶帶或印信。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百官公卿表》,其中記載漢代官員“佩印绶、盛以笥”,可見其作為職官制度的組成部分。
從文化内涵分析,绶笥體現了古代“禮器治國”的思想。《周禮·春官》記載“凡命諸侯,皆賜珪璧、金璋、車服、旌旗,兼授印绶”,說明绶笥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是權力合法性的物質載體。其材質規格依官階不同存在差異,《後漢書·輿服志》詳述了帝王用玄绶、諸侯王赤绶、九卿青绶的等級制度,配套笥盒紋飾亦對應身份差異。
在考古發現中,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彩繪笥盒,内部殘留絲織品痕迹,經考證為早期绶笥實物。這類文物證實了《禮記·玉藻》所述“笥,竹器而衣以青絹”的記載,為研究古代輿服制度提供了重要物證。
“绶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文獻引用及引申義三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绶笥”由“绶”和“笥”組成:
文獻例證
《後漢書·方術傳下·許曼》記載:“隴西太守馮緄始拜郡,開绶笥,有兩赤蛇分南北走。”,說明其實際用途與古代官場相關。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内心深藏的秘密或隱私”,屬比喻用法,強調不輕易外露的特性。但此義項未見于傳統典籍,可能是基于字面意象的擴展。
绶笥本義為存放印绶的容器,後或衍生出比喻義,需結合語境區分使用。
隘隘亨亨巴壁搬脣遞舌頒方表顯閉門投轄薄責草滿囹圄車駕村醹酒戴炭簍子到處蹈涉斷壠二地主鵝鴨行風雨時若符瑞圖福倚禍伏感勸跟底工讀公肩鈎枝勾注孤鲠海粉還帥煌焜浣衣裡昏鈔鵁戒禁濟施九星捐國斂銳厲兵粟馬曆合亂七八糟羅掘一空髦徒媚行泥窗埤助遒華驅寒惹口舌蠕蟲砂鍋紗帷舌辯攝養詩題書藁讨人厭土國馱絨髇箭小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