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羁縻都督府名。 高宗 上元 二年(公元675年)在 于阗國 (今 新疆 和田 西南)置,屬 安西都護府 。《新唐書·西域傳上·于阗國》:“﹝ 于闐 王 伏闍信 ﹞擊 吐蕃 有功,帝以其地為 毗沙都督府 。”
(2).見“ 毗沙門天王 ”。
毗沙是漢語中具有雙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曆史地理和佛教術語兩個角度解析。
一、曆史地理專稱
毗沙最早見于唐代典籍,指西域古國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區)。《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高宗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于阗設“毗沙都督府”,作為安西都護府下轄的軍事行政區。該名稱源自梵語音譯“Vaiśravaṇa”,後演變為地緣政治符號,見證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二、佛教護法神祇
在佛教語境中,毗沙特指“毗沙門天”(梵語:Vaiśravaṇa),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佛學大辭典》明确其形象為身着甲胄、手持寶傘,象征守護正法和降伏魔障,唐代敦煌壁畫及日本東大寺造像均保留其典型藝術特征。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記載于阗國“宗祀毗沙門天神”,印證該詞在宗教傳播中的特殊地位。
注:文獻來源标注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版)及《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版)權威出版物,相關數字資源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及中華經典古籍庫(publish.ancientbooks.cn)核查原始引文。
“毗沙”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結合曆史文獻與詞源分析如下:
背景與設置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朝在于阗國(今新疆和田西南)設立“毗沙都督府”,隸屬于安西都護府。這一舉措是為表彰于阗王伏闍信抗擊吐蕃有功,同時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地理意義
該都督府的設立反映了唐代對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控制,是唐朝經略西域的軍政機構之一,其轄境涵蓋今和田地區。
來源與身份
毗沙門天王(梵語Vaiśravaṇa)是佛教護法神“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兼具財神與戰神職能,常見于漢傳佛教藝術與文獻中。
文化影響
唐代密宗對其崇拜尤盛,敦煌壁畫及《西遊記》等文學作品均有相關形象描述,被視為守護邊疆、福佑衆生的象征。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唐代史書(如《新唐書》)及佛教典籍的記載。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西域傳》或佛教護法神相關研究文獻。
鳌擲鲸吞邦國暴敖長壯剗内赤口日創設辭館詞禁黨士杜衛罰布犯鱗犯聲煩重風簷刻燭奮信府司福星高照改弦易調雊鳴邯鄲記賀蘭山橫征合皂護符魂耗魄喪谫僿集部糾禁技懩覺悟巨爵卡鐄老學庵筆記潾湧毛公鼎門祚冥岩暮禮晨參陪不是貧阨平津邸氣恨審驗事上誰分韬戈卷甲田市題表統押頑疏物恺無明業火無替香蘭素閑適銜圖顯着消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