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羁縻都督府名。 高宗 上元 二年(公元675年)在 于阗國 (今 新疆 和田 西南)置,屬 安西都護府 。《新唐書·西域傳上·于阗國》:“﹝ 于闐 王 伏闍信 ﹞擊 吐蕃 有功,帝以其地為 毗沙都督府 。”
(2).見“ 毗沙門天王 ”。
“毗沙”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結合曆史文獻與詞源分析如下:
背景與設置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朝在于阗國(今新疆和田西南)設立“毗沙都督府”,隸屬于安西都護府。這一舉措是為表彰于阗王伏闍信抗擊吐蕃有功,同時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地理意義
該都督府的設立反映了唐代對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控制,是唐朝經略西域的軍政機構之一,其轄境涵蓋今和田地區。
來源與身份
毗沙門天王(梵語Vaiśravaṇa)是佛教護法神“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兼具財神與戰神職能,常見于漢傳佛教藝術與文獻中。
文化影響
唐代密宗對其崇拜尤盛,敦煌壁畫及《西遊記》等文學作品均有相關形象描述,被視為守護邊疆、福佑衆生的象征。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唐代史書(如《新唐書》)及佛教典籍的記載。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西域傳》或佛教護法神相關研究文獻。
《毗沙》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兩個部首:毛和比。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毗沙》一詞最初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指的是一種西方國家或地區的同音異義譯名。
《毗沙》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毘沙」。
在古時候,漢字“毗沙”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體,但總體上基本保持不變。
1. 他的名字是一個來自毗沙的古老譯名。
2. 這本書介紹了毗沙的風土人情。
毗沙國、毗沙文化、毗沙人
異域、外國、他國
本國、國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