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頑疏的意思、頑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頑疏的解釋

亦作“ 頑疎 ”。1.愚鈍而懶散。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咨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實由頑疎。”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謬荷靈啟,垂授真法,但肉人頑疎,修行多替。” 唐 劉長卿 《酬包谏議佶見寄之什》詩:“佐郡愧頑疏,殊方親裡閭。” 宋 王安石 《答林中舍啟》之二:“敢圖風誼,遠損書辭,仰銜存愛之隆,實重頑疏之過。”

(2).愚鈍而懶散者。多用作自謙之辭。 唐 白居易 《常樂裡閑居偶題十六韻》:“三旬兩入省,因得養頑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頑疏”為漢語中較為少見的組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本義及古籍用例中解析:

一、字義溯源 “頑”本義為愚鈍、固執。《說文解字》釋:“頑,㮯頭也。從頁,元聲。”段玉裁注:“凡物渾淪未破者皆曰㮯,凡人性野者曰頑。”(引自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而“疏”在《玉篇》中解作“闊也,非親也,遠也”,引申為生疏、疏忽之意。

二、古籍用例 《後漢書·列女傳》載“吾性頑疏,教道無素”,此處“頑疏”指性格愚鈍粗疏。唐代白居易《與元九書》自述“自思罪戾,頑疏可知”,則用以表達對自己粗率疏懶的謙稱(參考中華書局《全唐詩》箋注)。

三、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該詞釋為:“愚鈍粗疏,多用作自謙之辭”,常見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自我評價語境。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保留在文言色彩濃厚的書面表達中(據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頑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且多用于文學或自謙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愚鈍而懶散
“頑疏”由“頑”(愚鈍、固執)和“疏”(疏懶、懈怠)組成,形容人天性愚鈍且行事懶散,缺乏機敏與勤勉。例如三國嵇康在《幽憤詩》中自省:“匪降自天,實由頑疎”,表達因自身愚鈍招緻困境的感慨。

2. 自謙之辭
古人常以“頑疏”自指,表示對自己能力不足的謙遜态度。如唐代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三旬兩入省,因得養頑疏”,意為借職務清閑修養自己的愚鈍懶散之性。

二、用法與出處

三、注意區分

需與單純形容固執的“頑固”區分。“頑疏”側重愚鈍與懶散并存的特質,而非僅指堅持己見(如的“固執”解釋可能為誤讀)。

總結來看,“頑疏”是一個兼具描述與自謙功能的古雅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愚鈍懶散或謙遜表達的雙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把腕稱手寵辱若驚重席出差子訂議撴摔堕混飄茵泛舟非乃伏鸾付與夫子自道格尚供呈河海清宴黑章橫浪畫龍點晴花露水黃花脂黃馘禍胎驕媢家祖诘調嗟屈接吻景烈井鹵紀甗極野句斷巨防喟然太息老老實實老瓦樂餌良寶靈派麟褭馬甲忙于名不符實謀猶迫唶窮該丘蓋散附善毀世将失名售賣贖買司旌談道讨正迢渺吐氣委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