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羁縻都督府名。 高宗 上元 二年(公元675年)在 于阗国 (今 新疆 和田 西南)置,属 安西都护府 。《新唐书·西域传上·于阗国》:“﹝ 于闐 王 伏闍信 ﹞击 吐蕃 有功,帝以其地为 毗沙都督府 。”
(2).见“ 毗沙门天王 ”。
毗沙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历史地理和佛教术语两个角度解析。
一、历史地理专称
毗沙最早见于唐代典籍,指西域古国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高宗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作为安西都护府下辖的军事行政区。该名称源自梵语音译“Vaiśravaṇa”,后演变为地缘政治符号,见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二、佛教护法神祇
在佛教语境中,毗沙特指“毗沙门天”(梵语:Vaiśravaṇa),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佛学大辞典》明确其形象为身着甲胄、手持宝伞,象征守护正法和降伏魔障,唐代敦煌壁画及日本东大寺造像均保留其典型艺术特征。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记载于阗国“宗祀毗沙门天神”,印证该词在宗教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注:文献来源标注依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版)及《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版)权威出版物,相关数字资源可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及中华经典古籍库(publish.ancientbooks.cn)核查原始引文。
“毗沙”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结合历史文献与词源分析如下:
背景与设置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朝在于阗国(今新疆和田西南)设立“毗沙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这一举措是为表彰于阗王伏闍信抗击吐蕃有功,同时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地理意义
该都督府的设立反映了唐代对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控制,是唐朝经略西域的军政机构之一,其辖境涵盖今和田地区。
来源与身份
毗沙门天王(梵语Vaiśravaṇa)是佛教护法神“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兼具财神与战神职能,常见于汉传佛教艺术与文献中。
文化影响
唐代密宗对其崇拜尤盛,敦煌壁画及《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均有相关形象描述,被视为守护边疆、福佑众生的象征。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唐代史书(如《新唐书》)及佛教典籍的记载。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西域传》或佛教护法神相关研究文献。
榜下捉壻北际便媚辨眼镖师不及时昌盍风常驻槎头盗丘都肄独乐风鸢高闻各色各样国位寒蓬函书横跞诃诮圜土还元靧浴狐狸惛塞建茶绛裙箭萌接榫齎赉谲荡攫窃联蹇憭栗离毕硫酸镁流瀁率语谬官粘滞孽根泥孩乾蛋起立情义穷宙启业热水袋三涂生事书计司明司香送粥随风柁稣息贪惏无餍讨阅听觉香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