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竹籬做成的牆垣。《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數畝小宅,籬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間,不容妻子。”《宋史·單煦傳》:“轉知 昌州 ,時詔城 蜀 治, 煦 以 蜀 地負山帶 江 ,一旦毀籬垣而興闆築,其費巨萬,非民力所堪,請但築子城。” 清 杜岕 《葉桐初五十》詩:“又知 光福 梅,修竹為籬垣。” 曹靖華 《前沿風光無限好》:“它(龍舌蘭)那又長又尖的肥厚葉片,一叢叢利劍似的,直指天空。當地人多用它作籬垣,北方人卻把它栽到花盆裡,作觀賞植物。”
“籬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和用法如下:
傳統用途
古代多用于農家院落或簡陋居所,如《晉書·吳隱之傳》記載:“數畝小宅,籬垣仄陋”,形容房屋周圍以竹籬為牆的簡樸環境。
現代場景
可延伸指代庭院中的綠植圍擋,如“花架、涼廊、籬垣”等,兼具遮陰與裝飾功能。
“籬垣”強調以自然材料(如竹、木)構建的簡易圍牆,既有實用功能,也承載傳統文化中對簡樸生活的審美意象。如需了解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宋史》等文獻。
《籬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籬笆圍起來的牆或圍欄。在古代中國,人們使用籬笆把農田、家園等進行分隔,并起到防護的作用。
《籬垣》的拆分部首是竹(⺮),由于籬笆常用竹子來制作。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籬垣》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辭下》:“天地之籬﹒萬物之綱。”籬垣在此指天地之界和萬物之間的聯繫。後來,籬垣也被引申為用于分隔空間的圍牆。
籬垣的繁體字形為「籬垣」,是在「籬垣」的基礎上加上了「竹」字的旁字「⺮」。
《籬垣》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和現代一樣,沒有特别的變化。
1. 他在花園裡修建了一道美麗的籬垣,使整個庭院顯得更加優雅。
2. 農民建起籬垣,保護着他們的莊稼免受野獸的侵害。
組詞:籬笆、籬笆牆、圍籬。
近義詞:圍牆、栅欄、圍欄。
反義詞:開放、無限、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