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旄的意思、節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旄的解釋

[tail of yak no tally issued by ancient Chinese rulers as identification] 符節上裝飾的牦牛尾

節旄盡落。——《漢書·李廣蘇建傳》

詳細解釋

(1).旌節上所綴的牦牛尾飾物。《漢書·蘇武傳》:“﹝ 蘇武 ﹞杖 漢 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2).指旌節。 唐 鄭愔 《塞外》詩之二:“ 子卿 猶奉使,恒向節旄看。” 宋 司馬光 《賜殿前都指揮使安武軍節度使郝質不允诏》:“卿以沉勇冠軍,忠厚許國,内典嚴衛,外秉節旄,夙夜之勞,簡于朕志。”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鄢趙争寵》:“奉勑王朝,會向 江 南仗節旄,文武聽吾調,生殺憑吾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節旄”是古代中國使節所持的重要信物,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節旄”指古代符節上裝飾的牦牛尾,是天子授予使者的身份憑證,象征國家權威和使命。其中:

二、曆史典故

《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時被扣押,始終手持漢節牧羊,即使“節旄盡落”仍不屈服,成為忠貞氣節的象征。這一典故使“節旄”成為民族氣節的文化符號。

三、功能與象征

  1. 外交憑證:使者持節旄出使(如“節旄出塞”),證明其官方身份;
  2. 權威象征:牦牛尾作為稀有物品,突顯符節的莊重性;
  3. 使命标識:旄飾脫落仍保留竹節,體現使命高于形式的信念。

四、延伸用法

“節旄”也代指旌節本身,如唐代詩歌中常以此物表達邊塞使命或家國情懷。例如,張籍《送和蕃公主》中“節旄零落盡,天子不知名”暗含對使節艱辛的感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節旄的意思

《節旄》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辭令或文章表達得雄辯、有力、出色。

拆分部首和筆畫

《節旄》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節」和「旄」。其中,「節」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某種意義;「旄」作為右邊的部首,表示另一種意義。《節旄》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節旄》最早出自《文獻通考·字書考》。在古代文獻中,節旄是古代帝王的儀仗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标志,象征着帝王的權威和尊貴。後來,節旄的含義逐漸擴展,也用來描述人的辭令或文章表達的出色和雄辯。

繁體字

《節旄》的繁體字為「節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節旄》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舊時的寫法為「節」字的下面有一橫,中間有一撇,前面加上一個撇,「旄」字的左上角上方有兩點。這種寫法在現代書法中較少被使用。

例句

1. 他的辭令雄辯有力,言之鑿鑿,可謂是一篇節旄之作。

2. 這篇文章的表達非常出色,充滿了節旄之氣。

組詞

節旄式、節旄之辭、雄辯如旄

近義詞

辭章華美、辭藻華麗、雄辯之辭

反義詞

平庸之辭、駁雜之辭、言之無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