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il of yak no tally issued by ancient Chinese rulers as identification] 符節上裝飾的牦牛尾
節旄盡落。——《漢書·李廣蘇建傳》
(1).旌節上所綴的牦牛尾飾物。《漢書·蘇武傳》:“﹝ 蘇武 ﹞杖 漢 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2).指旌節。 唐 鄭愔 《塞外》詩之二:“ 子卿 猶奉使,恒向節旄看。” 宋 司馬光 《賜殿前都指揮使安武軍節度使郝質不允诏》:“卿以沉勇冠軍,忠厚許國,内典嚴衛,外秉節旄,夙夜之勞,簡于朕志。”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鄢趙争寵》:“奉勑王朝,會向 江 南仗節旄,文武聽吾調,生殺憑吾造。”
節旄是古代中國政治與外交活動中的重要信物,特指使臣手持的符節裝飾物。其主體為竹制或金屬制的“節”,頂端綴有牦牛尾制成的“旄”,合稱“節旄”。《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綴有牦牛尾的竹節,古代使者所持憑證”,這一形制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典章制度。
從詞源學角度解析,“節”在《說文解字》中被訓為“竹約也”,本指竹節,引申為約束、憑證之意;“旄”則特指牦牛尾,《周禮·春官》記載“旄人掌教舞散樂”,鄭玄注雲“旄謂牦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兩者結合形成的“節旄”,自秦漢時期成為中央政權授權的重要象征,《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使“持節旄以诘單于”,印證其在外交場合的核心作用。
該器物最具代表性的曆史案例見于《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的典故。唐代顔師古注曰:“節以竹為之,柄長八尺,旄牛尾為其毦三重”,可見其具體形制規格。現存漢代畫像石中,持節使者的形象多表現為雙手執頂端垂有三重牦尾的長杆,與文獻記載互為印證。
在文化象征層面,節旄不僅代表皇權授予的使命,更演變為忠貞氣節的代名詞。宋代《太平禦覽·儀式部》引《漢官儀》雲:“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旄牛尾為其毦,此天子之旄”,說明其等級規格與政治意涵。這一文化符號在曆代詩詞中頻繁出現,如陸遊“節旄落盡羁臣老”等句,均借節旄寄托家國情懷。
“節旄”是古代中國使節所持的重要信物,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節旄”指古代符節上裝飾的牦牛尾,是天子授予使者的身份憑證,象征國家權威和使命。其中:
《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時被扣押,始終手持漢節牧羊,即使“節旄盡落”仍不屈服,成為忠貞氣節的象征。這一典故使“節旄”成為民族氣節的文化符號。
“節旄”也代指旌節本身,如唐代詩歌中常以此物表達邊塞使命或家國情懷。例如,張籍《送和蕃公主》中“節旄零落盡,天子不知名”暗含對使節艱辛的感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闇澀百寶偪壤缽單伯道無兒才恰嘲罵超俗朝天搗亂抽緒出入境出月子擔擔手谠詞的役電沫蝶粉地景帝青多助販貿發餫佛逝國服務台高朋滿座跟房宮者觀覩踝蹄婆晃動狡妒狡童之歌急變驚鲵急智眷遇庫房狼顧鸱張粝飯六州龍陽泣魚婆留欽點泅浮騎行齊雲樓趨戰仍重三曜杉松市俗水位素煙杔栌纨袴無咎汙渠烏絲行相祿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