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補衮的意思、補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補衮的解釋

(1).補救規谏帝王的過失。語本《詩·大雅·烝民》:“衮職有闕,維 仲山甫 補之。”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衮之歎,而慎《周易》牽復之義。” 宋 司馬光 《謝門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備員諫省,容逆鱗之愚直,無補衮之嘉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功》:“一點丹衷期補衮,半生孝道成虛局。”

(2). 唐 代對補阙的别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稱,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盡知者。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司空為空土……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補衮,漢語詞彙,本義指縫補帝王衣冠上的衮服紋飾,後引申為臣子對君主過失的規谏與匡正。該詞出自《詩經·大雅·烝民》中“衮職有阙,維仲山甫補之”,以衮服代指帝王職責,強調輔臣在政治中的補救作用。

從構詞角度看,“補”為修補、彌補,“衮”特指古代天子祭祀時所穿的龍紋禮服,《周禮·春官·司服》記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享先王則衮冕”,足見衮服象征至高君權。因此“補衮”一詞蘊含“以臣輔君”的禮制内涵,如《後漢書·伏湛傳》中“柱石之臣,宜居輔弼,出入補衮”,即強調重臣對君主的輔佐職能。

在文學作品中,“補衮”常作為忠谏典故使用。唐代杜甫《壯遊》詩雲“備員竊補衮,憂憤心飛揚”,白居易《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亦有“長思補衮阙,敢露布刀詞”,均借該詞表達文人的政治責任感。

網絡擴展解釋

“補衮”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一、本義與引申義

  1. 補救規谏帝王的過失

    • 源自《詩經·大雅·烝民》:“衮職有阙,維仲山甫補之”()。其中“衮”指帝王禮服,象征君權;“阙”即缺失。全句意為輔佐君主彌補過失,後演變為臣子進谏、匡正君王的行為。
    • 如漢代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中提到“補衮之歎”,強調規勸的重要性()。
  2. 唐代官職别稱

    • 唐代“補阙”為谏官,職責是向皇帝進言,故别稱“補衮”()。宋代洪邁《容齋四筆》也記載了這一用法。

二、相關背景

“補衮”既有輔君糾錯的抽象含義,也曾作為具體官職的别稱,體現了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與職責。

别人正在浏覽...

黯舊襃勸把戲八陣圖熛風兵力璧友弊源镈器參商之虞常候常隸處别戳刺感刀子靶點茶抵當地面溫度放鞚仿洋分燠噓寒改弦剛暴勾勾搭搭關金券狠闇黃心混淆視聽将門虎子驕臣驕脆校書郎揭載即景生情頸尾窘隘吉興極刑菊琖窾缺奎踽困污狼競利鈍六征龍疏黏巴破甲彈撲膘青燈黃卷日鑄入籍散馬少安無躁酸懶通曆萬家生佛問正武陵川祥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