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弊病産生的根源。 清 夏燮 《中西紀事·長江設關》:“庶可杜絶弊源。”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出堂規》:“惟孜孜以培養凋殘、釐剔奸骫為務,欲求清絶弊源。”
“弊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弊源指弊病産生的根源,即導緻問題或不良現象的根本原因。例如,在治理或改革中常強調“杜絕弊源”,即從源頭消除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弊”的演變或“源”的引申含義,可參考權威字典(如漢典)。
弊源(bì yu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弊”和“源”兩個詞組成。
其中,“弊”字的部首是弋,總共有7個筆畫。它的拼音為bì。意思是壞處、弊端。
“源”字的部首是水,總共有6個筆畫。它的拼音為yuán。意思是根源、始作俑者。
《弊源》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來源于書面語,用以指代某種存在的問題的起源或根本原因。其繁體字為“弊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弊字可寫作“祕”,而源字沒有發現相關的變體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弊源”一詞的例句:
1. 這個組織的内部腐敗是導緻各種弊端的弊源。
2. 隻有找到并解決産生問題的弊源,才能真正解決這個難題。
3. 消除貧困的弊源,是我們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目标。
與“弊源”相關的組詞有:弊端、弊害、弊病等。
“弊源”的近義詞包括:問題的根源、惡果始作俑者、禍根等。
“弊源”的反義詞則是:善源、益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