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补衮的意思、补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补衮的解释

(1).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语本《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 仲山甫 补之。”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以应《诗》人补衮之叹,而慎《周易》牵復之义。” 宋 司马光 《谢门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备员諫省,容逆鳞之愚直,无补衮之嘉谋。”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功》:“一点丹衷期补衮,半生孝道成虚局。”

(2). 唐 代对补阙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尽知者。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司空为空土……諫议为大坡、大諫;补闕(今司諫)为中諫,又曰补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补衮,汉语词汇,本义指缝补帝王衣冠上的衮服纹饰,后引申为臣子对君主过失的规谏与匡正。该词出自《诗经·大雅·烝民》中“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以衮服代指帝王职责,强调辅臣在政治中的补救作用。

从构词角度看,“补”为修补、弥补,“衮”特指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龙纹礼服,《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享先王则衮冕”,足见衮服象征至高君权。因此“补衮”一词蕴含“以臣辅君”的礼制内涵,如《后汉书·伏湛传》中“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补衮”,即强调重臣对君主的辅佐职能。

在文学作品中,“补衮”常作为忠谏典故使用。唐代杜甫《壮游》诗云“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亦有“长思补衮阙,敢露布刀词”,均借该词表达文人的政治责任感。

网络扩展解释

“补衮”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一、本义与引申义

  1. 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

    • 源自《诗经·大雅·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其中“衮”指帝王礼服,象征君权;“阙”即缺失。全句意为辅佐君主弥补过失,后演变为臣子进谏、匡正君王的行为。
    • 如汉代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提到“补衮之叹”,强调规劝的重要性()。
  2. 唐代官职别称

    • 唐代“补阙”为谏官,职责是向皇帝进言,故别称“补衮”()。宋代洪迈《容斋四笔》也记载了这一用法。

二、相关背景

“补衮”既有辅君纠错的抽象含义,也曾作为具体官职的别称,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与职责。

别人正在浏览...

百城表白发蚌浆背后裱褙驳蚌波旬抽引出红差打杠子颠头耸脑锋发奉朔分心挂腹高下过街门过客历蝈氏黑楼子鸿杀回穴混舆获落燋壤孑孓鸡骨支床九夜据称抗章客邪狼吞虎餐羸败陵蔑啰巷拽街毛利门侄弥扇目怔口呆念省鸟澜破磔峭崄起建侵渎亲赖裙钗柔肤弱体柔婉砂丁师子国潬潬退责豚蹄屠羊五神通闲绰香囊厢悬下阴溪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