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清談時所執的麈尾。 宋 黃庭堅 《次韻奉送公定》:“每來促談麈,風生庭竹枝。” 史容 注:“鹿之大者曰麈,羣鹿隨之,視麈尾所轉,故談者揮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将帥隨談麈,風雲指義旗。”
(2).指清談。 宋 陳造 《夜宿商卿家》詩:“更喜良宵共談麈,幾煩親手剪燈花。” 元 袁桷 《尚尊賜張上卿薛玄卿賦詩次韻》之二:“靜夜屢陪談麈樂,燈搖寒燼目搖光。” 明 笑花主人 《<今古奇觀>序》:“即 空觀主人 壺矢代興,爰有《拍案驚奇》兩刻,頗費搜獲,足供談麈。”
“談麈”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在詩詞中,“談麈”常被用來烘托文人雅集的氛圍,如宋代陳造《夜宿商卿家》中“更喜良宵共談麈”,即通過“談麈”展現徹夜論道的場景。
總結來看,“談麈”既指古代清談的實物工具,也承載了思想交流的文化象征意義,常見于描述文人雅士的學術活動。
談麈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tán xī。它的意思是談論或讨論有關麈的事物。麈在古代是一種珍貴的動物,因此與麈相關的話題往往被認為是重要、珍貴或有價值的。因此,談麈也常用來形容讨論重要或珍貴的話題。
談麈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談(tán)和麈(xī)。談是由讠部和受部構成的,意思是說話、談論。它的筆畫數為7。麈是由鹿部和川部構成的,它表示一種四足動物的名字,類似于現代的麈鹿。麈的筆畫數為14。
談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的寫法中,麈的字形是由鹿和川兩個部分構成的,而談的字形則沒有改變,保持了現代的形态。在繁體字中,談的字形與現代字形相同,麈的字形也保留了鹿和川兩個部分。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談和麈的字形有所不同。談的古字形是讠加寸,寸上面加了一點。麈的古字形則是由鹿和川兩個部分構成,與現代字形相同。
1. 他們在會議上談麈了三天,最終達成了一緻意見。
2. 這個專家經常談麈有關自然保護的問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1. 會談:指雙方或多方之間進行正式讨論或協商。
2. 談判:指雙方在達成協議或解決争議的過程中進行交流和商讨。
3. 談心:指與他人親密地交流談話,分享内心感受。
1. 言論:指說話言論或輿論。
2. 話題:指讨論或談論的主題或内容。
1. 沉默:指不說話或不發表意見。
2. 秘密:指不公開讨論或不公之于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