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能所的意思、能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能所的解釋

佛教語。“能”與“所”相對,猶言主客觀。《大般若經》卷五六八:“作是思惟,所觀境界皆悉空無,能觀之心亦復非有,無能所觀二種差别,諸法一相,所謂無相。”《壇經·機緣品》:“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清 王夫之 《尚書引義·召诰無逸》:“夫能所之異其名,釋氏著之,實非釋氏昉之也。其所謂能者即用也,所謂所者即體也, 漢 儒之已言者也。所謂能者即思也,所謂所者即位也,《大易》之已言者也。所謂能者即己也,所謂所者即物也,《中庸》之已言者也。所謂能者人之弘道者也,所謂所者道之非能弘人者也, 孔子 之已言者也。” 薶照 《人民程度之解釋》:“蓋一切事物,有能即有所,能所固對待而不可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能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尤其在佛教哲學中占據核心地位。它由"能"和"所"兩個單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向認識或行為活動中主動與被動、主體與客體的二元關系。以下從詞典釋義與哲學内涵角度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基本概念

  1. "能" (Néng):
    • 指具有能力、能夠發起動作或認識的主體。在認識論中,它代表能知之心(認識主體),如人的意識、覺知能力;在行為層面,代表能作之者(行動主體),如施事者。《說文解字》釋"能"為"熊屬",引申為才能、能力。
    • 來源參考: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所" (Suǒ):
    • 指動作或認識所指向、所涉及的對象或境域。在認識論中,它代表所知之境(認識客體),如被感知的事物、現象;在行為層面,代表所作之事(行動客體),如受事者、行為對象。"所"字本義為"伐木聲",後假借為處所、對象。
    • 來源參考: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影印本。
  3. "能所"合義:
    • 兩者結合,"能所"即指主體與客體、認識者與被認識者、行動者與行動對象這一對相互依存、相對而生的概念範疇。它強調了在主客互動中産生的分别與對立。

二、核心哲學内涵(主要源于佛教)

"能所"概念在佛教哲學(如唯識學)中被深刻闡釋,是其認識論和修行觀的關鍵:

  1. 能所對立 (Duality):
    • 指凡夫認知世界的基本模式:心識(能)攀緣、執取外境(所),形成主客二分。這是産生分别、執着、煩惱的根源。例如:"能見"(視覺功能)與"所見"(色相),"能聽"(聽覺功能)與"所聽"(聲音)。
    • 來源參考: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能所"條. 1922年出版。(權威佛學工具書)
  2. 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ce):
    • "能"與"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沒有"能知"就無所謂"所知",沒有"所知"也無法顯現"能知"。二者是相對成立的概念。
    • 來源參考: 《成唯識論》卷七:"識生變時,似能所取,彼二取習氣,名彼隨眠。" (玄奘譯) - 論述識如何變現出能取(主體)與所取(客體)的分别。
  3. 超越能所 (Transcendence):
    • 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标之一,是超越能所對立的二元分别心,證悟"能所雙泯"或"能所一如"的境界。即達到無分别智,心不再執着于主體與客體的區分,回歸絕對的真實(如真如、法性)。
    • 來源參考: 《六祖壇經·般若品》:"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别。能所雙忘,物我一如。" - 體現了禅宗對超越能所對立的追求。

三、現代漢語中的理解與應用

在現代漢語語境下,"能所"雖非日常高頻詞,但在哲學、佛學、文學批評等領域仍有應用:

  1. 哲學讨論: 用于分析認識論中的主客體關系、意識與存在的關系等。
  2. 佛學闡釋: 是理解佛教教義(尤其是唯識、中觀、禅宗)的基礎概念。
  3. 文學藝術: 有時用于分析創作與欣賞過程中的主體(作者/讀者)與客體(作品/意象)的互動關系。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能所"條釋義及書證。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年。(大型權威漢語詞典)

四、總結

"能所"一詞,源于古漢語單字本義,在佛教哲學中被賦予深刻内涵,指代認識或行為中主動與被動、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關系。其核心在于揭示主客二分的認知模式(能所對立),闡明其相互依存的特性(能所依存),并指向超越這種二元分别的智慧境界(能所雙泯)。它是理解東方哲學(尤其佛學)認識論和修行觀的重要鑰匙。

網絡擴展解釋

“能所”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主要體現主客觀關系的辯證思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能”指主體(觀察者、能動性),代表認知或行動的主體能力;“所”指客體(被觀察對象、被動性),代表主體作用的對象。二者構成一對相對存在的範疇,類似哲學中的“主觀與客觀”。

二、哲學内涵

  1. 對立統一性
    能所必須相互依存,如《大般若經》所述:“所觀境界空無,能觀之心非有”,強調主客本無獨立自性。
  2. 超越二元性
    禅宗《壇經》提出“能所俱泯”,主張通過修行消解主客對立,達到“性相如如”的覺悟境界。
  3. 與“知”的關系
    在更深的哲學層面,“能所”被視為“知”(空性)的顯現,知作為本源同時包含能(觀察指令)與所(現象世界)。

三、實踐意義

四、現代诠釋

當代學者薶照提出“有能即有所,能所固對待而不可離”,将這一概念延伸至事物普遍聯繫性的解釋。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佛教經典釋義及哲學擴展分析,如需查閱完整文獻可參考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隘路矮人觀場傲頭傲腦般首奔波炳絢不足倉海從姊妹促醒當今粉綠釜魚幕燕苟延孤窭股民韓白猾吏渾鐵火山口堅彊兼塗焦子金蘭之契酒狂九叙激醒抗幹擾徿徸邏輯代數盟友密疏木落暖壽帔服嚬踧千裡足遷移窮褲窮兇極悖榮任少女風生受深固轼怒鼃梳巡四辟天道甯論天人之辯條緒啼痕通糧為間五營香林鑲配翔然想要鮮茂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