陔餘的意思、陔餘的詳細解釋
陔餘的解釋
奉養父母之馀暇。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小引》:“餘自 黔 西乞養歸,問視之暇,仍理故業,日夕惟手一編,有所得輒劄記别紙。積久遂得四十餘卷,以其為循陔時所輯,故名曰《陔餘叢考》。” 清 吳錫麒 《<陔馀叢考>序》:“爰於愛日之暇,彌勵惜陰之心……郵能考異,契乃參同,萌柢百家,喉衿羣籍,成《叢考》四十三卷,标以陔餘,紀實也。”
詞語分解
- 陔的解釋 陔 ā 台階,層次:“具泰一祠壇……三陔”。 田間的土崗子。 指“陔夏”(古樂章名):“賓出,奏陔”。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餘的解釋 餘 (②餘⑤餘) ú 我:“餘将老”。 剩下來的,多出來的:剩餘。餘糧。餘興。餘悸。餘孽。節餘。餘生。餘蔭(指前人的遺澤,遺留的庇蔭)。餘勇可賈(?)(還有剩餘的力量可以使出來)。 十、百、千等整數或
專業解析
陔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陔”與“餘”二字的本義及古籍用例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
- 陔(gāi): 本義指台階的層次、階次,引申為台階、田埂或靠近台階的地方。《說文解字》釋“陔”為“階次也”(《說文解字·阜部》)。在《康熙字典》中,“陔”亦有“隴也”(田埂)、“重也”(層次)等義項。
- 餘(yú): 本義為豐足、寬裕,引申為剩餘、多餘、以外、之後等義。
- 陔餘: 組合起來,“陔餘”的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台階或田埂之外的剩餘部分”,或“層次、序列之後的部分”。其核心含義指向“殘餘”、“剩餘之物” 或“正題、主體之外的部分”。
-
古籍用例與引申義: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指著作主體内容之外的剩餘部分或附錄。例如,清代學者王念孫在其訓诂學名著《廣雅疏證》完成後,将研究過程中積累的、未納入主體部分的考據成果整理成書,命名為《廣雅疏證·陔餘》,意指這是主體疏證工作完成後的“剩餘”考據材料(王念孫《廣雅疏證·陔餘》自序)。
- 這種用法強調了“陔餘”作為主體之補充、正編之附錄 的性質。它并非無關緊要,而是主體研究過程中産生的、有價值但未能完全融入主線的材料集合。
-
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對“陔餘”的解釋為:“指著作主體以外的殘存部分。清王念孫有《廣雅疏證·陔餘》。”(《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1290頁)。這一定義直接引用了王念孫的著作作為典型例證,明确了其在學術著作語境下的特定含義。
- 現代用法中,“陔餘”有時也泛指殘餘、剩餘的部分,但遠不如“殘餘”、“剩餘”等詞常用,其使用多帶有一定的書面或仿古色彩。
“陔餘”的核心含義是“殘餘”、“剩餘部分”,尤其在學術著作語境下特指“主體内容之外的附錄或殘存的研究材料”。
參考文獻來源:
- 漢典 - 《說文解字》線上查詢: https://www.zdic.net/hans/%E9%99%94 (查詢“陔”字釋義)
- 國學大師 - 《康熙字典》線上查詢: https://www.guoxuedashi.com/kangxi/ (查詢“陔”字釋義)
- 王念孫《廣雅疏證·陔餘》自序(見于相關古籍數據庫或影印本)
-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或紙質版)第11卷: 第1290頁 “陔餘”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陔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奉養父母之馀暇”,即侍奉父母之外的閑暇時間。其中“陔”本義為台階的層次,後引申為奉養(如《詩經·小雅》有《南陔》篇,主題為孝養父母);“餘”即剩餘、空閑。
文化背景
- 典型用例:清代學者趙翼在辭官歸鄉侍奉母親期間,将學術劄記整理成《陔馀叢考》一書,書名即取“奉親之暇,治學所得”之意。此例成為該詞在文獻中的經典應用場景。
使用特點
- 語境限制: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言表達,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其内涵強調孝道與個人志業的平衡,帶有傳統倫理色彩。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查閱《陔馀叢考》原文或相關訓诂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隘窘艾绶安健寶笈暴集拔紹巴歈備利并心補苴廁賤成律赤鳳來持贈傳乘打把攔搭拉密打秋千登盈端本正源斷察鈍弊二文飛浮費時父親負石概義官斷航班鴻雁行江火筋革據慢軍産峻岨開徑虧衄憐愛儢儢夢花磨切秦苑窮薄骐雄全息屈厄竘然曲儒時輩事始示下授記思憂天然氣慰問信武擔無功下地西泠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