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武王 時的樂名。一說《武》乃 武王 之樂,《象》乃 周公 之樂。《荀子·儒效》:“於是《武》《象》起而《韶》《濩》廢矣。” 楊倞 注:“《武》《象》, 周武王 克 殷 之後樂名。”《淮南子·原道訓》:“目觀掉羽《武》《象》之樂,耳聽滔朗奇麗激抮之音。” 高誘 注:“《武》《象》, 周武王 之樂。”《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韶》《濩》《武》《象》之樂,陰淫案衍之音。” 郭璞 注:“ 文穎 曰:《韶》, 舜 樂也;《濩》, 湯 樂也;《大武》, 武王 樂也。 張揖 曰:《象》, 周公 樂也。” 唐 楊炯 《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至音将簡易同和,廣樂與神明合契。盛於中國,還陳《武》《象》之容,奄有四方,自得 文王 之操。《南風》奏雅,知 大舜 之溫,北裡宣淫,體 殷辛 之暴,非天下之至和,其孰能與於此。”
“武象”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古代樂名(主要見于文獻記載)
二、現代成語(新釋義)
注:第一種釋義為古代文獻中的專有名詞,第二種是現代新解,使用場景需注意區分。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荀子》《淮南子》等典籍。
《武象》是一個漢字詞語,在中文中常用于表示戰争的狀态、壯大的力量或者威武的形象。它可以用來描述軍事方面的事物、人物或者具備強大力量的事物。
《武象》的部首是“歹”,總筆畫數是9。
《武象》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它是由兩個漢字“武”和“象”組合而成。在繁體中,該詞彙寫作「武象」。
古代漢字寫法中,一般也是使用兩個單獨的漢字「武」和「象」分開書寫,而不是合并為一個詞。
以下是一些使用《武象》的例句:
一些相關的組詞例子:
近義詞:武力、武功、武勇
反義詞:文弱、柔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