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身隱居。《後漢書·袁閎傳》:“潛身十八年…… 閎 誦經不移。” 明 馬銮 《銅雀伎》詩:“得上高臺日已西,潛身一為故人啼。” 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将元剀》詩:“間道復西來,潛身入 吳 市。”
“潛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潛身”指隱藏身份或行蹤,不顯露自身,常用于描述低調、隱秘的行為狀态。例如在特定情境下選擇隱居或躲避他人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初刻拍案驚奇》等文獻。
潛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水部和身部。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潛身的總筆畫數為14。
潛身一詞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小雅·北山》中的記載:“無言不僅,潛身獨處。”這裡的潛身指的是一個人暗藏身形,悄然前進。
在繁體字中,潛身的寫法為“潛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潛身的寫法為“潛身”。
以下是一些關于潛身的例句:
1. 他潛身行動,一舉摧毀了敵方基地。
2. 在黑暗中,他潛身前進,沒有被敵人發現。
1. 潛移默化:指某種思想、觀念等通過潛在的力量對人們的影響。
2. 潛伏:指隱藏在内部或背後,暗中等待機會。
3. 潛力:指内在的、尚未被發掘或充分發展的能力。
1. 隱蔽:指隱藏、掩蓋,使不容易被發現。
2. 秘密:指不公開或不為人知的事情。
3. 暗藏:指隱藏、埋伏。
1. 公開:指公然、公開地進行。
2. 顯露:指明顯地表現出來。
3. 外露:指顯露、暴露在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