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清谈时所执的麈尾。 宋 黄庭坚 《次韵奉送公定》:“每来促谈麈,风生庭竹枝。” 史容 注:“鹿之大者曰麈,羣鹿随之,视麈尾所转,故谈者挥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将帅随谈麈,风云指义旗。”
(2).指清谈。 宋 陈造 《夜宿商卿家》诗:“更喜良宵共谈麈,几烦亲手剪灯花。” 元 袁桷 《尚尊赐张上卿薛玄卿赋诗次韵》之二:“静夜屡陪谈麈乐,灯摇寒烬目摇光。” 明 笑花主人 《<今古奇观>序》:“即 空观主人 壶矢代兴,爰有《拍案惊奇》两刻,颇费搜获,足供谈麈。”
“谈麈”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在诗词中,“谈麈”常被用来烘托文人雅集的氛围,如宋代陈造《夜宿商卿家》中“更喜良宵共谈麈”,即通过“谈麈”展现彻夜论道的场景。
总结来看,“谈麈”既指古代清谈的实物工具,也承载了思想交流的文化象征意义,常见于描述文人雅士的学术活动。
谈麈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tán xī。它的意思是谈论或讨论有关麈的事物。麈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动物,因此与麈相关的话题往往被认为是重要、珍贵或有价值的。因此,谈麈也常用来形容讨论重要或珍贵的话题。
谈麈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谈(tán)和麈(xī)。谈是由讠部和受部构成的,意思是说话、谈论。它的笔画数为7。麈是由鹿部和川部构成的,它表示一种四足动物的名字,类似于现代的麈鹿。麈的笔画数为14。
谈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在古代的写法中,麈的字形是由鹿和川两个部分构成的,而谈的字形则没有改变,保持了现代的形态。在繁体字中,谈的字形与现代字形相同,麈的字形也保留了鹿和川两个部分。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谈和麈的字形有所不同。谈的古字形是讠加寸,寸上面加了一点。麈的古字形则是由鹿和川两个部分构成,与现代字形相同。
1. 他们在会议上谈麈了三天,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2. 这个专家经常谈麈有关自然保护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 会谈:指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正式讨论或协商。
2. 谈判:指双方在达成协议或解决争议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商讨。
3. 谈心:指与他人亲密地交流谈话,分享内心感受。
1. 言论:指说话言论或舆论。
2. 话题:指讨论或谈论的主题或内容。
1. 沉默:指不说话或不发表意见。
2. 秘密:指不公开讨论或不公之于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