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翻來複去,轉動身體。《詩·周南·關雎》:“悠哉悠哉,展轉反側。” 漢 王粲 《登樓賦》:“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唐 杜甫 《彭衙行》:“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某王子》:“長史驚而寤,陰異之,歎息不能復寐,反側達旦。”
(2).反複無常。《詩·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極反側。”《楚辭·天問》:“天命反側,反罰何佑?” 朱熹 集注:“反側,言無常也。”
(3).不安分,不順服。《荀子·王制》:“故姦言、姦説、姦事、姦能、遁逃反側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 王先謙 集解:“反側之民,不安之民也。”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或收市重寳,逃入反側之地,以資寇盜。” 清 王韬 《淞濱瑣話·金玉蟾》:“内消反側,外絶覬覦,遠近晏然。” ********* 《國6*民6*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鄧本殷 等負隅于南路, 楊希閩 、 劉震寰 等,更反側于肘腋之下。”
(4).惶恐不安。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王含 作 廬江郡 ,貪濁狼籍。 王敦 護其兄,故於衆坐稱:‘家兄在郡定佳, 廬江 人士鹹稱之。’時 何充 為 敦 主簿,在坐,正色曰:‘ 充 即 廬江 人,所聞異於此。’ 敦 默然,旁人為之反側, 充 晏然神意自若。” 宋 王安石 《上富相公書》:“三司判官,尤朝廷所選擇,出則被使漕運,而金穀之事,某生平所不習,此所以蒙恩反側而不敢冒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反側漢語 快速查詢。
反側是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核心詞義
“反側”指身體反複轉動、無法安卧的狀态,引申為内心不安或行為不定。《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翻來覆去,轉動身體”。例如《詩經·周南·關雎》中“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即描述因思念而難以入眠的狀态。
二、引申含義
三、詞源考證
該詞最早見于西周金文,甲骨文“反”字象形手掌翻轉,“側”為“人”旁加“則”表傾斜,二者組合強化動态意象。《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構詞法屬并列式,通過動作疊加增強表意效果。
“反側”是一個多義文言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層釋義:
身體翻來覆去(本義)
形容因心事或不適而睡卧不安。如《詩經·周南·關雎》中“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以及提到的現代例句“那天夜裡他在地上輾轉反側”。
不順從、不安定(引申義)
指人或群體難以管束、心懷異動。例如《荀子·王制》中“反側之民”指不安分的百姓,諸葛亮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則指通過策略消除叛亂隱患。
反複無常(抽象引申)
多用于描述天命、局勢的變化不定。如《楚辭·天問》“天命反側,何罰何佑”,以及提到的“天命反側”。
違背法度或反叛(特殊語境)
在政治語境中可指叛亂行為,如《周禮·夏官·匡人》“使無敢反側”強調維護統治秩序。
補充說明:
扳駁苞瓜禀安筆疏剗奪婵聯赤汗崇論谹議雕風镂月底節風和日暄格愣狗尾草含糊不清好好兒渾芒活屍降責瘕疝基底揭箧金範鲸吞蛇噬九天玄女戟吻積邪空氣壓縮機口鉗舌卷樂轶溜圓滿散貌離神合鬧火火辇禦盤拏清東陵清腴七真卻掃入竟問禁嗓磕澀噎沙尖山頹稍瓜少年兒童生死苦海速蹔通訊網魏丙文學史五星紅旗無猒香願校督暇日細發翕霍淅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