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阗池的意思、阗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阗池的解釋

漢 代 西域 湖名。 唐 時稱 大清池 ,亦稱 熱海 或 鹹海 。即今 吉爾吉斯 伊塞克湖 。《漢書·陳湯傳》:“其三校都護自将,發 溫宿國 ,從北道入 赤谷 ,過 烏孫 ,涉 康居 界,至 闐池 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阗池”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中亞地理名稱,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阗池”讀作tián chí,最早見于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指代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Issyk-Kul)。該詞由“阗”(充滿、盛大)與“池”(水域)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浩瀚之湖”。《新唐書·地理志》稱其為“熱海”,因其“周千餘裡,冬夏不增減”的水文特征得名。

二、曆史沿革

  1. 漢代記載: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稱其為“鹽澤”,描述其“去長安可五千裡”,屬西域都護府管轄範圍。
  2. 唐代定名:玄奘西行時記錄“阗池清深,龍魚雜處”,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地理坐标。
  3. 清代考據:徐松《西域水道記》通過實地考察,确認阗池即《元史》所稱“亦息渴兒”,印證古今地名的演變脈絡。

三、文化意象 該詞彙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神秘色彩,如岑參《熱海行》詩句“西頭熱海水如煮”,清代史夢蘭《全史宮詞》引《穆天子傳》典故,将其與昆侖神話相聯繫。

四、學術争議 部分學者依據《水經注》卷四十的“敦薨之渚”記載,提出阗池可能包含更廣泛的水系範疇,但主流觀點仍以伊塞克湖為确指(參考:王治來《中亞通史》)。

注:本文核心文獻引自國家圖書館藏《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典籍,相關考證參照中華書局點校本《大唐西域記校注》。

網絡擴展解釋

“阗池”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彙,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地理知識解釋:

  1. 基本字義

    • “阗”讀作tián,本義為充滿、填塞,如“喧阗”形容喧鬧擁擠。
    • “池”指水域,如池塘、湖泊。
  2. 曆史地理專稱
    在古籍中,“阗池”可能指代古代西域的“熱海”(今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稱此湖為“阗池”,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則稱“大清池”,突厥語名“熱海”。該湖因終年不凍、水域廣闊而得名。

  3. 其他可能含義

    • 若脫離專名,可字面理解為“充盈的池水”,但此用法罕見。
    • 需注意是否為“填池”的誤寫,或特定文獻中的隱喻表達。

建議:若您遇到該詞的上下文(如古籍、詩歌),可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精準解讀。若無具體出處,可能需核查原文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安穆班指被底鴛鴦變異别有人間禀谷財殚力盡成單陳泰挂壁沖激綽削觌見東吳招親,弄假成真額設還翰豪闊洪德定則紅牆紅岩歡幸健犢谫刻見責姣姣者街使今回濟時矩繩钜萬苦差來會老景樂态李冰鈴索流風餘韻六眸流水作業貓哭老鼠毛群配適切近的當勤能求同存異去污粉蹂剔少縱即逝勝遊麝香骢士論十齋期説起曹操,曹操就到送子觀音嬥嬥鐵打心腸屯塞讬舍魏夫人五噎小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