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乖僻荒謬,違背正理。《宋書·禮志二》:“古之諸侯衆子,猶以尊厭;況在王室,而欲同之士庶,此之僻謬,不俟言而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是以 桓譚 疾其虛僞, 尹敏 戲其深瑕, 張衡 發其僻謬, 荀悅 明其詭誕,四賢博練,論之精矣。”《南史·裴松之傳》:“今宜準經誥,凡諸僻謬,一皆詳正。”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著述·獻書被斥》:“ 東昌府 通判 傅寬 進《太極圖説》,上謂僻謬悖理,斥之勿令誤後學。”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然讀書以明理,明理以緻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憒僻謬,貽害無窮。亦何貴此儒者哉!”
“僻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ì miù,主要形容事物或觀點離奇荒謬、違背常理。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言行、思想或事物極度不合常理,帶有荒唐可笑的色彩。例如在讨論某些明顯違背邏輯的理論時,可用此詞形容其荒謬性。
語源與曆史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文人劉安因寫作中使用離奇詞句而被譏諷為“僻謬”。後世逐漸演變為成語,用于批判乖僻荒謬的現象。
使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讨論、文學批評或日常對話中,強調對違背正理之事的否定。如:“他的言論過于僻謬,難以被學界接受。”
古籍例證
構詞解析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權威字典網站(如、3、5、10)獲取完整信息。
“僻謬”這個詞是指荒謬、離奇、與常理不符的意思。形容某種說法、行為或情況十分怪異或不可理解。
“僻謬”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和言字旁。
拆分筆畫:人字旁部首有2個筆畫,言字旁部首有7個筆畫。
“僻謬”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它的繁體字為 “僻謬”。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 “僻謬”一詞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早期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微小的差異,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1. 他的解釋太過于僻謬,沒人相信。
2. 這個謠言太過于僻謬,根本不值得理會。
1. 僻謬可笑
2. 僻謬無稽
3. 僻謬錯誤
1. 怪異
2. 離奇
3. 荒謬
1. 符合常理
2. 合乎情理
3. 合理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