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義的意思、害義的詳細解釋
害義的解釋
損害正道、正理。《孔子家語·好生》:“小辯害義,小言破道。”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六:“ 班固 才識不逮 司馬遷 遠甚,於《高祖紀》見之《史記》第雲: 高祖 姓 劉 氏,母媪。蓋 司馬 漢 臣,不敢斥其君名。 班固 為《漢書》,盡用 司馬遷 舊文,卻雲: 高祖 諱 邦 ,字 季 。意謂補其遺缺,不知害義。” 明 劉基 《春秋明經·考仲子之宮築王姬之館于外》:“天王嫁女於 齊 ,而使 魯 為之主,害義甚矣。”
詞語分解
- 害的解釋 害 à 有損的,與“益”相對:害蟲。害鳥。 引起災難的人或事物,壞處:害處。禍害。災害。為民除害。 使受損傷:害人。損害。傷害。危害。 發生疾病:害眼。 心理上發生不安定情緒:害羞。害怕。 殺死:殺害
- 義的解釋 義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内容:意義。含義。
專業解析
"害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指向損害道義、違背正義或破壞正當的道理。它由"害"(損害、傷害)和"義"(道義、正義、正當的道理)兩個語素構成,核心在于描述一種行為或事物對道德準則或正當性的破壞。
詳細解釋如下:
-
核心含義:損害道義,違背正義
- "害義"最根本的意思是指某種行為、言論或事情損害了公認的道德準則、正義原則或正當的道理。它強調的是對"義"這一倫理核心價值的傷害。例如,見利忘義的行為就可以說是"害義"之舉。徐锴在《說文解字系傳》中解釋"害"時提到"害,傷也",引申為對抽象事物的損害,與"義"結合即指對道義的傷害。
-
具體表現與應用
- 違背倫理道德: 指行為不符合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規範,如背信棄義、損人利己等。明代高攀龍在《高子遺書·語》中提到:"才提起一個利字,便害義。" 意指一旦追求私利,就容易損害道義。
- 歪曲正當道理: 指對正确的事理進行曲解或破壞。在讨論或行事時,如果偏離了正當的依據或原則,也可稱為"害義"。
- 損害公正性: 在涉及公平、正義的場合,任何導緻不公的行為或因素都可視為"害義"。
-
語境與用法
- "害義"常用于書面語或較為正式的語境,特别是在讨論倫理道德、哲學思想或評價行為正當性時。
- 它常與"傷仁"、"損德"等詞并列或對比使用,共同構成對道德缺失行為的批判。古人強調"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上》),這種不為不義之事的态度,正是為了避免"害義"。
- 在古文中,"害義"有時也用于批評那些為了私利或私欲而犧牲大義的行為。
總結來說,"害義"是一個具有倫理批判色彩的詞彙,專指那些對道義、正義或正當道理造成損害的行為或現象。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義"這一核心價值觀的維護和強調。
網絡擴展解釋
“害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損害正道或正理,通常用于描述違背道德準則或正義原則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害:本義為傷害、損害(),引申為惡意、有害;
- 義:指道義、正義、正理。
組合後,“害義”即指通過言行破壞道德規範或損害公理,例如《孔子家語·好生》中提到“小辯害義,小言破道”,強調瑣碎争辯會損害大義()。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批評不道德行為,如故意傷害他人利益、違背倫理準則等;
- 也可指言論或行為偏離正道,例如宋代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評價史書編纂時提到“害義”問題()。
-
延伸理解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引申為“言行惡心、惡意”(),但這一用法更偏向口語化,需結合語境判斷。
“害義”強調對道德準則的破壞,既有曆史文獻中的抽象概念(如損害正道),也可用于具體行為批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孔子家語》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礙上礙下踣蹶才此除放翠車發瑩勾點海鹘還山黑風鴻渞化益會對绛鞲郊祡戟帶階篁幾兒街鎮季風氣候羁賤驚濤駭浪津錢九貢軍衛距破刊改空微兩美連裌遼遠零作六場通頭娘娘炰羞謙卻千葉七搭八扯切削杞狗清蹈卻論群兒群經日華入格三貞九烈賞句螫蟲飾價霜銳松水之魚炭畫王命望祀唯喏污名誣誤物至則反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