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吳 大夫 伍子胥 。 子胥 奔 吳 時,未至 吳 而疾,曾止道中,乞食,故稱。 明 劉基 《過蘇州》詩之三:“憶昔 吳 宮無事時,滿城楊柳舞 西施 。如今柳盡 西施 死,恨殺當年陌上兒。”參閱《史記·伍子胥列傳》。
“陌上兒”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記載和具體語境分析:
核心含義
指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典故源自他逃亡吳國途中未至目的地而患病,中途停留乞食的經曆,故被稱為“陌上兒”(“陌”指道路,“兒”在此處代指人)。
典故出處
據《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殺害,從楚國逃亡至吳國,途中曆經困頓。明代劉基《過蘇州》詩之三“恨殺當年陌上兒”即用此典,表達對曆史變遷的感慨。
詞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陌生人”,但從權威文獻(如漢典、史書記載)和詩詞用例來看,此詞特指伍子胥,而非泛指陌生人。低權威性網頁的解釋可能存在釋義簡化或偏差。
延伸理解
詞語隱含對人物際遇的概括,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借古喻今,例如劉基詩中借伍子胥典故抒發興亡之歎。
《陌上兒》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在路旁,陌地上的人”。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或者陌生的環境中。
《陌上兒》這個詞由偏旁部首組成。拆分為:
《陌上兒》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人在陌生的夜晚中的情景,從而衍生出“陌上兒”的含義。
《陌上兒》的繁體字為「陌上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陌上兒》在古代書寫時的寫法為「陌寺兒」。
1. 他孤獨地站在陌上兒,望着陌地的人群。
2. 初來乍到的他感到陌上兒的困惑和失落。
3. 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他成了一個真正的陌上兒。
形容詞:陌生、孤獨、迷茫
名詞:陌地、人群、困惑、失落、城市
陌生人、外人、局外人
熟悉、熟人、内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