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割切。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今猶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
“脍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脍截(拼音:kuài jié)指割切,字面意為将物體(如肉類)切割成細塊。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方正》:“今猶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比喻處于被動境地,任人處置。
構詞分析
比喻引申
在部分現代解釋中(如),該詞被引申為“言辭精練、切中要害”,用于形容語言或文章表達精準。但此用法并非傳統主流含義,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結合上下文選擇更通用的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世說新語》原文及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脍截》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或比喻事物的精華和要點。它可以指某個問題、論述、文章或行為等具有特定意義或價值的部分。
《脍截》的拆分部首是“⺼”和“刂”,其中“⺼”是肉的部首,而“刂”則是刀的部首。
《脍截》共有14個筆畫。
《脍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文王》:“裒成湛露,脍于桃園。”這裡的“脍”就是脍截的意思,表示取其精華。由于有着濃郁的古典文化氛圍,因此,《脍截》在文學作品和日常用語中廣泛使用。
《脍截》的繁體字為「膾截」。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它使用了不同的字體和結構,寫作「膾截」。
1. 這篇文章的前兩段,是整篇文章的脍截。
2. 這位演講者能夠脍截出問題的核心,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
1. 組詞:脍炙人口、截然不同、截取、精華。
2. 近義詞:摘要、提煉、概要。
3. 反義詞:瑣碎、冗長、泛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