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稱“ 探花郎 ”。 唐 時稱進士及第後 杏園 初宴時采折名花的人,常以同榜中最年少的進士二人為之。 北宋 因之。 唐 李淖 《秦中歲時記》:“進士 杏園 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罰。”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卷六:“進士及第後,例期集一月,共醵罰錢奏宴局,什物皆請同年分掌。又選最年少者二人為探花使,賦詩,世謂之探花郎。”
(2).鳥名。即桐花鳳。 元 伊世珍 《嫏嬛記》卷中:“桐花鳳小於玄鳥,春暮來集桐花,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 明 楊慎 《桐花鳳畫扇》:“ 李之儀 有《阮郎歸》一詞詠倒掛雲:‘朱唇玉羽下 蓬萊 ,佳時近早梅。探花情味久安排,枝頭開未開……’自注雲:‘此鳥以十二月來,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性極馴,好集美人釵上,宴客終席不去,人愛之無所害。’”參見“ 桐花鳳 ”。
“探花使”是古代文化中的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桐花鳳”,一種體型小巧的鳥,因常在桐花開放時出現得名。元代《嫏嬛記》記載其别名“探花使”,明代楊慎的詩詞中亦有提及。
補充說明:唐代“探花使”與明清“探花”不同,前者是宴會職務,後者指科舉第三名。此稱謂反映了古代科舉文化與自然意象的結合,兼具人文與詩意色彩。
探花使一詞是指科舉制度中的殿試考核拔尖的考生,也指被任命為探花的進士。
拆分部首和筆畫:探花使共有三個部首,分别是手、艸(草字頭部)、示。它的總筆畫數為20。
來源:探花使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科舉制度逐漸确立,通過各級考試選拔優秀的考生。其中殿試是科舉制度的最後一關,考生們在皇帝的親自考官面前進行考試,以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成績最好的考生将被稱為“探花”,并被任命為“探花使”,被封為官職。
繁體:探花使的繁體字為探花使。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的探花使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他在殿試中取得了最高分,成為探花使。
組詞:探花、探花狀、探花麻、使命
近義詞:殿試第一名、狀元、狀元及第
反義詞:落榜、不中、廢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