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雨所積之水。 唐 沉亞之 《萬勝崗新城錄》:“山澤之地,其土瘠漓。今時方秋,浸潦用事,謂衆之功難為也。”
“浸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指多雨所積之水,即因持續降雨形成的積水。例如唐代沉亞之《萬勝崗新城錄》中記載:“今時方秋,浸潦用事,謂衆之功難為也”,描述秋季多雨導緻工程難以推進的情景。
“浸潦”一詞聚焦于雨水積聚的自然現象,兼具客觀描述與文學引申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浸潦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解釋為淹沒、泡濕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浸和潦。
浸的部首是氵(水),拼音是jin4,它具有9個筆畫;潦的部首是氵(水),拼音是lao3,它具有16個筆畫。
浸潦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繁體字中,浸潦的寫法為浸澇。
古代漢字寫法中,浸潦的寫法非常接近現代漢字寫法。例如,《康熙字典》中浸潦的寫法與現代幾乎一緻。
1. 雨下了一整夜,浸潦了大街小巷。
2. 浸潦的水淹沒了田地,農作物無法收獲。
1. 浸泡:把物體放在液體中浸泡,以達到某種目的。
2. 淹沒:指水或液體覆蓋住物體,使其完全看不見或無法正常工作。
3. 泡濕:使物體被液體充分濕潤。
1. 沉浸:沉浸在某種感受或活動中。
2. 滲透:指液體或氣體通過細小的孔隙進入物體内部。
3. 潤濕:使物體被適量的液體浸潤。
1. 幹燥:指物體内外沒有濕潤的迹象,處于不潮濕狀态。
2. 透風:指空氣對物體進行通風,使其幹燥。
3. 排水:将液體從某個位置或物體中移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