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田的意思、逃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田的解釋

田主逃跑而收不到賦稅的土地。《資治通鑒·後晉齊王天福八年》:“民不勝租賦而逃。王曰:‘但令田在,何憂無穀!’命營田使 鄧懿文 籍逃田,募民耕藝出租。” 宋 葉適 《寶谟閣直學士贈光祿大夫劉公墓志銘》:“公以見種實稅均其荒萊,民願佃者第減之,上供自若而逃田盡復。”《宋史·食貨志上一》:“ 江 東轉運司根括到逃田一百六十頃一十六畝, 兩浙 根括到四百五十六頃,召人出租,專充今年增屯戍兵衣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指古代農民為逃避賦稅或徭役而私自離開戶籍地,導緻原耕種田地荒廢或脫離官府登記的行為。該詞常見于中國古代經濟史與土地制度文獻中,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逃避賦役的主動行為

    “逃”指主動逃離原籍,“田”指其名下的耕地。農民為躲避官府征收的田賦、人頭稅或強制勞役(如修築城牆、運輸糧草),選擇棄耕逃亡,緻使土地脫離國家管控。這一行為直接沖擊以戶籍和土地為基礎的稅收體系,如唐代“租庸調制”和明代“一條鞭法”均因此受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0卷第128頁。

  2. 土地登記狀态的變更

    “逃田”在官方文書中特指因人口流失而脫離土地簿冊登記的田地。此類田地或因無人耕種淪為荒地,或被豪強地主兼并卻未重新登記,導緻國家稅源流失。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逃田既多,賦額日減。”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第521頁。


二、曆史語境中的法律界定

古代律法對“逃田”有明确懲處規定。以《唐律疏議·戶婚律》為例:


三、與現代概念的區分

需注意“逃田”與當代“抛荒”的本質差異:


權威釋義總結

逃田(táo tián)

釋義:中國古代因農戶逃亡而脫離國家戶籍登記、導緻賦稅流失的田地。其産生根源是封建賦役制度下農民對剝削的消極反抗,成為曆代王朝土地兼并與財政危機的重要誘因。

文獻例證:

《明實錄·宣宗實錄》卷六十五:“各處逃田,令有司招民開墾,免賦三年。”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實錄》,1974年影印版。

網絡擴展解釋

“逃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記載綜合理解:

一、成語含義(常見用法)

發音:táo tián
基本解釋:指逃離農田或農村生活,常形容人們放棄農業、追求城市或其他發展機會的行為。


二、曆史術語(特定文獻含義)

定義:指因田主逃亡而無法征收賦稅的土地,屬于古代經濟史中的概念。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詞義:

  1. 文學/日常語境:多指“逃離農村”的成語,含社會變遷隱喻。
  2. 曆史/經濟語境:特指因田主逃亡産生的無主土地,與古代賦稅政策相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曆史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落百衲衣标容並耕兵木布服猜度踩界蠶莓常賦唱吼常家澄徹承天串女楚撻從喪存存得來點化豆荄渡拔宮壺貴信鶴趣華裾黃巴巴回易奸慮凈頭巾環究懷酒佐雞眼看景生情殼漏子空微冷澹聯展林臯籠冠盧姬邏娑賣頭賣腳墨義陪鬭披檢頗敗啟上沙蟹甚長基線幹涉儀神馳力困授讀刷磨祀田搜腰包讨類知原往烈瀇瀁悟明